> 技术文档 > 以太坊区块链和Web3.0

以太坊区块链和Web3.0


以太坊区块链和Web3.0

互联网世界,经过了:

  • Web1.0:用户只是被动接受内容,比如浏览新闻、文章,没有互动体验。
  • Web2.0:用户可以和网页交互了,注册登录、发布内容、评论、进行网络游戏等等。

现在已经在缓缓步入Web3.0的时代。

Web3.0在用户使用上,可能并没有太大区别,但内在逻辑已经发生改变。

Web1.0和Web2.0的所有数据,包括注册的账户、评论等等,都存放在页面站点的服务器的数据库里面,一旦这个数据库被破坏、篡改,那么存在其内的数据都会受影响,如果没有备份,将再也无法恢复原版数据。

而Web3.0的运行原理,和前面两个已经有个重大区别,简单的说,Web3.0的所有数据,是存放在无数台服务器中的(截止2020年12月6日,全球共有、有8,823台),即使想进行破坏、篡改,也只能影响这一台服务器的数据,其他所有服务器对比数据后,能立即发现这台服务器的数据不正常,坏数据将立刻被清理。

因为无法同时对几千台服务器发动攻击,所以可以认为,这无数台服务器中的数据是无法被删除、篡改的。

也就是说,我在Web3.0发布一篇文章,再也不用担心因网站关停而丢失文章,因为数据是存在节点服务器中的。

以太坊官网:Ethereum.org: 以太坊完整指南。

Web3.0的技术基础,是建立在区块链这一新事物之上的。

区块链逻辑的第一次应用,是作为比特币运行机制的底层技术出现的,所以这里需要从比特币开始。

简短历史

1998,一位名叫魏岱(音)的密码学家发明了b币,这是一个“匿名、分布式电子现金系统”。

2008年,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在一份鲜为人知的密码学邮件列表上发表了比特币白皮书。白皮书提出了一种新的金融体系,取代了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处理机构的角色:

“纯粹的点对点电子现金将允许在线支付直接从一方发送到另一方,而无需通过金融机构。”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在一台普通的电脑上开采了比特币的创世区块,比特币就此诞生,延续到现在。

节点服务器

首先,大家都使用银行,农行、建行等等,但每个银行的信息不互通,我在农行存了一百块,只有农行的服务器有记录,在其他银行都查不到,这种模式称为中心化存储。

但比特币就不一样了,它没有独属的服务器,它基于无数个节点服务器,任何一台联网的电脑,安上对应的软件、注册后,就可以成为一个节点服务器。

当我在比特币世界有了一个Token 令牌地址,所有的节点服务器都会通过网络互相同步,都在自己的服务器的硬盘上进行记录,当我给另一个地址转账10个比特币,同样会被同步记录。

这么看来,存储用的硬盘实在是有点浪费了,因为这么多服务器都在记一样的东西,但大家为什么要记这些交易呢?

区块、手续费和奖励

因为每隔十分钟,这十分钟的交易数据就会打包成一个区块,每个服务器自己打包自己的,然后比特币系统会发布一道类似数学计算的难题,需要大量算力来计算的数学题,所有的服务器都会拼尽自己的CPU的算力去计算。

当A服务器计算出结果,就发送给其他所有服务器去校验,当超过半数的服务器都校验通过同意答案是对的,那么A服务器就会把它打包的区块,同步给其他所有的服务器,而其他服务器打包的区块,则全部作废。

这相当于,只要这个服务器的算力获胜,那么过去十分钟的账,就是它说了算!

这里有个小bug了,如果A服务器在记账时它乱记,明明m给n转了10个比特币,但它偏偏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