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实现公交换乘优化系统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简介:本项目旨在通过数学建模方法,使用MATLAB解决公交换乘问题。将公交线路抽象为加权有向图,并使用图论、最短路径算法和换乘策略等方法,寻找最短时间、最少换乘次数的路径。研究涉及数据收集与处理、动态规划、优化算法等关键技术点,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MATLAB编程实现和性能评估方案。
1. 公交换乘问题的数学建模
公交换乘问题是城市交通规划中的一个复杂而常见的问题,它涉及如何在给定的交通网络中找到两点之间的最优路径。本章将介绍公交换乘问题的数学建模基础,这为后续章节中数据处理、算法应用、策略设计及性能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
1.1 问题的定义与分类
公交换乘问题可以定义为:给定一组公交站点和线路,用户从起点站到终点站,需选择合适的公交路线和换乘点以达到目的地。此问题主要分为两类:静态换乘问题和动态换乘问题。静态问题不考虑时间因素,重点在于路线的优化;而动态问题则需考虑实时的交通状况和公交班次信息。
1.2 数学建模的目标
数学建模的目标是将实际的公交换乘问题转换为数学模型,以便使用数学工具和算法进行分析和求解。模型的目标是:一方面,最小化总旅行时间,包括乘车时间和等待时间;另一方面,优化换乘次数,减少乘客的不便。在建模时,需要考虑到公交网络的连通性、线路的覆盖范围和运力等因素。
1.3 模型的基本假设
为了简化问题,本章提出以下基本假设: 1. 公交网络是连通的,即任何两个站点之间至少存在一条路径。 2. 公交班次信息是已知且固定的,或者可以根据概率分布来模拟。 3. 换乘时间包括步行时间和等待时间,它们是固定的或者根据距离和情况可估算的。 4. 用户的出行需求是已知的,可以是单个用户的查询,也可以是群体的出行需求。
通过上述定义、目标和假设,本章为后续章节的深入分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实现高效、准确的公交换乘解决方案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在后续章节中,我们将逐步介绍数据收集、算法设计、模型优化等关键步骤,最终实现一个实用的公交换乘系统。
2.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2.1 公交数据的来源与收集方法
2.1.1 公交数据的类型与特征
在公交换乘系统中,数据是构建数学模型和进行分析的基础。公交数据主要包括站点数据、线路数据、班次时间表、乘车费用、车辆类型等信息。这些数据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 时空特性 :公交站点和线路随时间和地点变化,如高峰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运营计划。
- 不完整性 :某些信息可能会缺失或更新不及时。
- 复杂性 :涉及多条线路交织和多个站点之间的复杂网络关系。
2.1.2 数据采集工具和技术
数据采集是公交换乘研究的第一步,准确和高效的数据收集对于模型建立至关重要。常用的数据采集工具和技术包括:
- GPS追踪 :利用GPS设备收集车辆实时位置数据,分析车辆运行速度和位置变化。
- 开放数据接口 :许多城市公交公司提供开放API接口,从中可以直接获取公交数据。
- 移动应用和网站爬虫 :通过公交公司移动应用或网站爬虫技术抓取实时数据。
- 现场调查 :直接在站点进行调查,收集乘客流量、等候时间等信息。
2.2 数据清洗与预处理
2.2.1 缺失值和异常值处理
公交数据往往包含许多缺失值和异常值,这些数据需要通过特定方法进行处理。处理方法有:
- 填充缺失值 :通过平均值、中位数、众数或利用时间序列预测的方法填补缺失值。
- 识别和处理异常值 :通过统计分析或可视化方法识别异常值,然后决定是否删除或修正这些值。
2.2.2 数据标准化与归一化
在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训练之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和归一化处理是必要的步骤。标准化通常是指将数据按比例缩放,使之落入一个小的特定区间,比如标准正态分布的对称区间[0,1]。归一化是调整不同特征值的范围使之一致。
例如,可以使用Z-score标准化公式:
X_{norm} = \\frac{X - \\mu}{\\sigma}
其中, X
是原始数据, \\mu
是数据的平均值, \\sigma
是标准差。
代码示例:
import numpy as npdata = np.array([1, 2, 3, 4, 5])data_mean = np.mean(data)data_std = np.std(data)data_normalized = (data - data_mean) / data_std
参数说明: - data
:原始数据集。 - data_mean
:数据集的平均值。 - data_std
:数据集的标准差。 - data_normalized
:标准化后的数据集。
通过上述处理后,数据的质量得到了提升,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图论模型构建
3.1 图论在公交换乘中的应用
3.1.1 基本图论概念介绍
图论是一门数学领域,主要研究图的性质及图的抽象结构。在公交换乘问题中,图论可以用来表示公交网络,其中公交站点对应图中的节点(vertices),公交线路对应图中的边(edges)。公交网络可以看作是一个有向图,因为公交线路是有方向性的。
3.1.2 公交网络图的构建方法
构建公交网络图,首先需要定义节点和边。公交站点作为节点,站点之间的直接公交线路作为边。同时,每条边可以赋予一个权重,表示公交线路的长度、所需时间或者费用。构建图形时,可以采用邻接矩阵或邻接表来表示图的连接关系。针对有向图,考虑站点之间的有向连接,并且可能存在多条线路连接同一个站点对,这种情况下,边的权重可能包含多条线路的综合信息,如平均时长或班次频率。
3.2 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3.2.1 公交站点的网络节点分析
公交站点作为网络图中的节点,通常会有不同的特性,如站点的客流量、换乘便利性等。通过分析这些节点,可以了解到整个网络的中心性,确定哪些站点是换乘的关键点。一个常用的中心性指标是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度中心性最高的站点可能是网络中的核心站点。另外,使用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可以衡量站点到其他所有站点的平均距离,接近中心性高的站点意味着乘客从该站点出发可以较快到达其他地方。
3.2.2 公交线路的网络边分析
公交线路代表图中的边,每一条线路连接着不同的站点。在公交网络图中,边代表了两个站点之间的直接联系。公交线路可以有不同的属性,比如线路的服务时间、班次频率等。分析这些属性能够帮助识别网络中的瓶颈区域,或者那些可能导致乘客换乘次数增多的线路。
为了深入理解公交网络的拓扑结构,接下来将通过表格和代码示例来具体分析公交站点和线路。表格将展示站点和线路的基本属性,而代码块将演示如何在编程中实现图的构建和基本分析。
表格:公交站点属性示例
| 站点编号 | 站点名称 | 客流量 | 站点类型 | 地理位置 | |----------|----------|--------|----------|----------| | 1 | 站点A | 高 | 换乘站 | 中心区 | | 2 | 站点B | 中 | 普通站 | 住宅区 | | ... | ... | ... | ... | ... |
表格:公交线路属性示例
| 线路编号 | 起点站 | 终点站 | 线路长度 | 班次频率 | 服务时间 | |----------|--------|--------|----------|----------|----------| | 101 | 站点A | 站点E | 10公里 | 每5分钟 | 06:00-22:00 | | 102 | 站点B | 站点F | 15公里 | 每10分钟 | 06:30-21:30 |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代码示例来实现公交网络图的构建。我们将使用Python语言和networkx库来进行这一过程。
import networkx as nx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创建一个有向图G = nx.DiGraph()# 添加节点和边,边的权重为线路长度G.add_edge(\"站点A\", \"站点B\", weight=5)G.add_edge(\"站点B\", \"站点C\", weight=3)G.add_edge(\"站点C\", \"站点D\", weight=6)# 绘制图形以可视化公交网络pos = nx.spring_layout(G) # 生成布局nx.draw(G, pos, with_labels=True, node_color=\'skyblue\', node_size=1500, edge_color=\'black\')plt.show()
此段代码首先导入了networkx和matplotlib.pyplot模块,创建了一个有向图G,并向图中添加了三个站点和它们之间的连接。最后,使用matplotlib的绘图功能来可视化公交网络图。
在对公交网络图有了基本的了解后,下一节将深入分析网络的拓扑结构,以确定公交站点和线路的属性以及它们对换乘策略的影响。
4. 最短路径算法应用
4.1 最短路径问题的数学原理
4.1.1 算法理论基础
最短路径问题是在一个加权图中,找到两个顶点之间路径长度最短的一条路径。这个问题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交通规划、网络路由等地方。图可以表示为G = (V, E),其中V是顶点集,E是边集,每条边有对应的权重表示距离。算法需要计算从一个起始顶点s到目标顶点t的最短路径。
在不同的算法中,边的权重可以是距离、时间、成本等。最短路径问题的类型包括单源最短路径(从一个顶点到所有其他顶点)、单对最短路径(两个顶点之间)和所有顶点对间的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和Bellman-Ford算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两种主要方法。
4.1.2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反映了算法处理数据的效率。对于最短路径问题,不同的算法有不同的时间复杂度。Dijkstra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依赖于所使用的数据结构,如使用斐波那契堆,其复杂度可以降低到O((V+E)logV)。而Bellman-Ford算法需要V*E次迭代,时间复杂度为O(VE)。选择合适的算法需根据实际问题规模和图的特性来确定。
4.2 Dijkstra算法及其变种
4.2.1 Dijkstra算法的原理与步骤
Dijkstra算法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单源最短路径算法,适用于没有负权边的图。算法的基本步骤是:
- 将所有顶点分为两个集合,已找到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S和未找到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U。
- 初始化:从起始顶点s开始,将s的距离设为0,其他所有顶点的距离设为无穷大。
- 对于每一个未处理的顶点u,选择距离最小的顶点u作为下一个处理对象。
- 更新顶点u的邻接顶点v的距离值。如果通过u到达v的距离小于当前已知的最短距离,则更新这个距离。
- 重复步骤3和步骤4,直到所有顶点都被处理。
4.2.2 算法的改进与优化
Dijkstra算法有多种优化方法,比如使用优先队列(比如二叉堆、斐波那契堆)来提高查找当前未处理顶点中距离最小顶点的效率。另一个优化方法是使用邻接表表示图,这可以减少存储空间并提高访问效率。
下面是Dijkstra算法的一个简单实现代码示例:
import heapqdef dijkstra(graph, start): distances = {vertex: float(\'infinity\') for vertex in graph} distances[start] = 0 priority_queue = [(0, start)] while priority_queue: current_distance, current_vertex = heapq.heappop(priority_queue) for neighbor, weight in graph[current_vertex].items(): distance = current_distance + weight if distance < distances[neighbor]: distances[neighbor] = distance heapq.heappush(priority_queue, (distance, neighbor)) return distances# 示例图graph = { \'A\': {\'B\': 1, \'C\': 4}, \'B\': {\'A\': 1, \'C\': 2, \'D\': 5}, \'C\': {\'A\': 4, \'B\': 2, \'D\': 1}, \'D\': {\'B\': 5, \'C\': 1}}print(dijkstra(graph, \'A\'))
该代码使用优先队列优化了搜索最小距离顶点的效率,并且利用了Python的 heapq
模块实现。
4.3 其他最短路径算法
4.3.1 Bellman-Ford算法
Bellman-Ford算法可以处理含有负权边的图,它通过多次遍历图中所有边,不断更新从源点到其他所有点的最短路径估计值。算法的核心在于,尽管路径的长度可能会因为负权边的出现而减少,但总会有个上限次数的遍历后,最短路径的长度不再发生变化。
算法的步骤如下:
- 初始化距离表,除了源点外,所有顶点的距离设为无穷大,源点设为0。
- 对所有边进行V-1次松弛操作(relaxation),对于每条边(u,v,w),如果d[v] > d[u] + w,则更新d[v] = d[u] + w。
- 检查图中是否有负权回路,即再次对所有边进行一次松弛操作,如果依然可以更新距离表,则图中存在负权回路。
下面是Bellman-Ford算法的一个简单实现代码示例:
def bellman_ford(graph, start): distances = {vertex: float(\'infinity\') for vertex in graph} distances[start] = 0 predecessor = {vertex: None for vertex in graph} for _ in range(len(graph) - 1): for vertex in graph: for neighbor, weight in graph[vertex].items(): if distances[vertex] + weight < distances[neighbor]: distances[neighbor] = distances[vertex] + weight predecessor[neighbor] = vertex # 检查负权回路 for vertex in graph: for neighbor, weight in graph[vertex].items(): if distances[vertex] + weight < distances[neighbor]: print(\"Graph contains a negative-weight cycle\") return None return distances# 示例图graph = { \'A\': {\'B\': 1, \'C\': 4}, \'B\': {\'A\': 1, \'C\': 2, \'D\': 5}, \'C\': {\'A\': 4, \'B\': 2, \'D\': 1}, \'D\': {\'B\': 5, \'C\': 1}}print(bellman_ford(graph, \'A\'))
4.3.2 A*搜索算法
A 算法是一种启发式搜索算法,用于在图中找到从起始点到目标点的最低成本路径。它结合了Dijkstra算法的精确和BFS(广度优先搜索)的快速特性。A 算法使用启发式函数来评估哪些节点最有可能导向最优解,并优先探索这些节点。
A*算法的基本步骤是:
- 初始化开放列表(open list)和关闭列表(close list),分别用于存储待探索节点和已探索节点。
- 将起始节点放入开放列表。
- 当开放列表不为空时,执行以下操作: a. 从开放列表中找出具有最低F值的节点(F = G + H),将其作为当前节点。 b. 将当前节点从开放列表中移除,加入关闭列表。 c. 对当前节点的所有邻居进行检查,若其不在关闭列表中,计算从起始节点到邻居节点的G值,并计算H值(启发式估计)。如果邻居节点不在开放列表中,则将其加入开放列表,否则检查通过当前节点到达邻居节点是否可以找到更短的路径。
- 如果目标节点在关闭列表中,则找到路径,否则未找到路径。
下面是一个A*算法的伪代码示例:
function A_star_search(start, goal): open_list = PriorityQueue() open_list.add(start, F(start)) while not open_list.empty(): current = open_list.pop_lowest_F() if current == goal: return reconstruct_path(current) for neighbor in current.neighbors: if neighbor in close_list: continue tentative_g_score = current.g + distance(current, neighbor) if neighbor not in open_list or tentative_g_score < neighbor.g: neighbor.g = tentative_g_score neighbor.f = neighbor.g + heuristic(neighbor, goal) neighbor.parent = current open_list.update(neighbor) return failurefunction reconstruct_path(current): total_path = [current] while current.parent is not None: total_path.append(current.parent) current = current.parent return total_path.reverse()
在上述代码中, open_list
使用优先队列来维护待探索节点, close_list
用于追踪已探索节点。 F
、 G
和 H
分别代表总估算成本、从起始点到当前点的实际成本和从当前点到目标点的启发式估计成本。 heuristic
函数的目的是估算从当前点到目标点的距离。如果启发式函数是准确的(即它返回的总是实际距离),那么A*算法能保证找到最短路径。
5. 换乘策略设计
5.1 换乘策略的分类与选择
5.1.1 单点换乘策略
单点换乘策略是指在一次出行过程中,乘客仅需在一个公交站点进行一次换乘即可到达目的地。这种策略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换乘次数少,尤其适合不熟悉公交系统的乘客或者携带行李较多的情况。然而,这种策略可能存在到达目的地的路线不是最优的,可能会导致出行时间相对较长的问题。
代码块示例
% 假设有一个单点换乘问题的数据结构% 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公交站,每条边代表一条直达公交线路% 我们的目标是从起点 stationA 到达终点 stationB% 以下是MATLAB代码片段,用于找到是否存在一条单点换乘路径% 设计图的邻接矩阵表示adjMatrix = [ 0 1 0 0 0; % stationA到其他站点的直达情况 1 0 1 1 0; % stationB到其他站点的直达情况 0 1 0 0 1; % 其他站点之间的直达情况 0 1 0 0 1; 0 0 1 1 0;];% 使用MATLAB的内置函数来找到所有可能的换乘路径% 这里使用了图论工具箱中的bfs算法% bfs搜索单点换乘路径function path = singleTransferBFS(adjMatrix, start, end) discovered = zeros(1, size(adjMatrix, 1)); % 初始化发现数组 queue = []; % 初始化队列 discovered(start) = 1; % 标记起点为已发现 queue = [start, queue]; % 将起点加入队列 while ~isempty(queue) vertex = queue(1); % 取出队列头部元素 queue(1) = []; % 弹出队列头部元素 if vertex == end % 到达终点 path = vertex; % 返回路径 return; end for adj = 1:size(adjMatrix, 1) if adjMatrix(vertex, adj) && ~discovered(adj) discovered(adj) = 1; % 标记邻接站点为已发现 queue = [adj, queue]; % 将邻接站点加入队列 end end end path = []; % 如果没有找到路径,则返回空路径end% 使用函数来寻找从stationA到stationB的单点换乘路径path = singleTransferBFS(adjMatrix, 1, 2);disp(path);
5.1.2 多点换乘策略
多点换乘策略则允许乘客在不同的公交站点进行多次换乘以达到目的地。这种策略的优点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出行时间,因为可以规划出更短或者更快捷的换乘路线。但是,多点换乘的缺点是复杂性较高,对乘客的决策能力和对公交系统的熟悉程度要求更高。对于这种情况,换乘策略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站点间距离、线路拥堵情况、车辆到站时间等信息。
代码块示例
% 使用MATLAB来计算多点换乘的总时间% 假设已经有一个邻接矩阵,其中包含了站点间直达时间和换乘等待时间% 计算多点换乘总时间的函数function totalTime = multiTransferTime(adjMatrix, path) totalTime = 0; % 遍历路径中的每一段 for i = 1:(length(path) - 1) % 计算相邻站点间的时间 totalTime = totalTime + adjMatrix(path(i), path(i + 1)); endend% 假设我们已经通过算法得到了最优路径optimalPath = [1, 3, 5, 2]; % 从stationA出发经过三个站点后到达stationB% 计算并输出总时间totalTime = multiTransferTime(adjMatrix, optimalPath);disp([\'Total time for multi-transfer route is \', num2str(totalTime)]);
5.2 换乘策略的优化目标
5.2.1 减少换乘次数
减少换乘次数是换乘策略优化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主要是因为频繁的换乘会增加出行时间,同时也给乘客带来不便。对于乘客来说,一次完成的旅程会更加舒适和高效。因此,优化换乘策略时,优先考虑那些可以在较少站点实现换乘的路径。
5.2.2 缩短出行时间
缩短出行时间也是换乘策略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这不仅包括了在不同公交站点之间移动的时间,还包括了可能的等待时间。优化出行时间可以使公交系统对乘客更加有吸引力,同时也提高了公交系统的整体效率。通过算法优化,结合实时公交信息,可以有效地预测并减少出行时间。
表格示例
| 优化目标 | 描述 | | --- | --- | | 减少换乘次数 | 策略设计时考虑一次换乘即可到达目的地,提高效率 | | 缩短出行时间 | 优化路径选择和时间表,减少乘客的等待和行驶时间 |
换乘策略的设计需要综合权衡这些目标,并且针对不同的乘客群体和不同的情境进行个性化调整。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使用动态规划和线性规划等数学工具,对换乘策略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6. 动态规划方法优化
6.1 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
动态规划是一种在数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地方中广泛使用的,用于求解具有重叠子问题和最优子结构特性的问题的算法策略。动态规划的核心在于将复杂问题分解为更小的、易于管理的子问题,并储存子问题的解,以避免重复计算。
6.1.1 状态转移方程的构建
动态规划算法设计的第一步通常是定义状态转移方程。状态转移方程描述了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其中“状态”指的是问题求解过程中的某个阶段,而“转移”则是指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变化过程。
例如,在公交换乘问题中,可以将“状态”定义为当前乘客所在的站点和已乘坐的公交车辆,而“转移”则是指乘客从当前站点乘坐一辆公交车辆到达下一个站点的过程。
6.1.2 动态规划的存储结构
动态规划算法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存储结构,通常使用数组、矩阵或表格来存储子问题的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子问题之间的重叠特性,避免重复计算,从而提高算法效率。
在公交换乘优化中,可以使用一个二维数组来记录从任意起点到任意终点,采用最少换乘次数的最优解。数组中的每一个元素代表了到达当前站点的最小成本(例如时间和金钱)。
6.2 动态规划在换乘优化中的应用
6.2.1 多阶段决策问题分析
公交换乘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多阶段决策问题,每个阶段代表乘客选择乘坐的一条公交线路。动态规划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优换乘序列。
在应用动态规划时,首先需要明确决策阶段、状态定义、决策变量以及最优子结构的性质。然后,通过状态转移方程递推地计算出每个决策点的最优解。
6.2.2 实际换乘问题的动态规划解法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可以使用动态规划来求解最小化换乘次数或最小化出行成本的问题。根据换乘问题的具体条件和要求,设计合理的状态转移方程和存储结构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一个简化的例子,演示如何使用动态规划求解公交换乘问题:
假设有一个简单的公交网络,只涉及两个站点A和B,以及一条连接这两个站点的公交线路,用时30分钟。如果我们想从站点A出发,使用最少的换乘次数到达站点B,状态转移方程可能如下所示:
- 设
cost[i][j]
表示从站点i到站点j的最小换乘次数。 - 如果i和j之间存在直连线路,则
cost[i][j] = 1
。 - 否则,需要通过中间站点k进行换乘,则
cost[i][j] = min(cost[i][k] + cost[k][j])
对于所有可能的k。
一个简化的伪代码实现如下:
// 初始化cost数组for i from 1 to n for j from 1 to n if i == j cost[i][j] = 0 else if 直接路线(i, j) cost[i][j] = 1 else cost[i][j] = ∞// 动态规划求解for k from 1 to n for i from 1 to n for j from 1 to n if cost[i][k] != ∞ and cost[k][j] != ∞ cost[i][j] = min(cost[i][j], cost[i][k] + cost[k][j])// 打印最小换乘次数print cost[起点][终点]
在此代码中, n
是站点总数, cost[i][j]
数组用于存储从站点i到站点j的最小换乘次数, 直接路线(i, j)
是一个函数,用于判断站点i和站点j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线路。这个过程将基于站点之间的直接连接和换乘可能性,计算出到达任意站点所需的最少换乘次数。
动态规划在公交换乘优化中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换乘效率,减少乘客的出行成本。通过合理构建状态转移方程,并采用适当的存储结构,可以求解出公交系统中的最优路径问题,为公交公司和乘客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7. 线性规划及整数规划工具应用
7.1 线性规划与整数规划基础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用于解决具有线性关系的资源优化问题。而整数规划是线性规划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决策变量要求是整数。
7.1.1 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
在公交换乘问题中,我们可以将换乘成本最小化或者乘车时间最短化建模为线性规划问题。例如,我们可以将每段旅程的费用或时间作为目标函数的系数,将乘坐、换乘、等待等动作设置为决策变量,构建起一个目标函数来表达总成本或总时间。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一系列的约束条件,如时间窗口限制、车次选择限制等。
构建模型的数学表达通常如下所示:
minimize C^T * Xsubject to A * X ≤ B X ≥ 0
其中 C^T
是目标函数系数向量, X
是决策变量向量, A
是约束系数矩阵, B
是约束常数向量, X ≥ 0
表示决策变量必须非负。
7.1.2 整数规划的特点与应用
整数规划的特点在于它能够在求解过程中确保所有决策变量为整数,这在公交换乘问题中非常有用,因为乘坐的班次数不可能是分数。整数规划可以通过分支定界法、割平面法等多种算法解决。
为了应用整数规划解决实际问题,建模者需要根据问题特性选择合适的模型形式,例如0-1规划、混合整数规划等,并考虑求解时间效率与问题规模之间的平衡。
7.2 公交换乘问题的规划模型
7.2.1 换乘成本最小化模型
换乘成本最小化模型旨在找出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该路径所涉及的总换乘次数最少、总等待时间最短和总旅行费用最低。其线性规划模型可以用以下形式表示:
minimize sum(c[i,j] * x[i,j])subject to sum(x[i,j] for j in all_nodes) - sum(x[j,i] for j in all_nodes) = 0, for each node except the start/end nodes sum(x[i,k] for k in nodes after node i) - sum(x[k,i] for k in nodes before node i) = 1, for the start node sum(x[j,k] for j in nodes before node k) - sum(x[k,j] for j in nodes after node k) = -1, for the end node x[i,j] ≤ 1, for each directed edge (i,j) x[i,j] ∈ {0, 1}, for each directed edge (i,j)
其中 c[i,j]
表示从站点 i
到站点 j
的直接成本, x[i,j]
是一个0-1变量,表示是否选择经过该边。
7.2.2 乘车时间最短化模型
如果换乘策略的主要目标是最小化总乘车时间,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类似线性规划模型,目标函数仅考虑时间成本,忽略换乘次数或费用。这样的模型可以为公交系统运营者在时间效率方面提供优化建议。
模型构建的关键是准确估计每个班次的行驶时间、等待时间等,然后通过线性规划工具进行求解。求解结果将给出最优或近似最优的换乘策略,以实现时间效率的最大化。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简介:本项目旨在通过数学建模方法,使用MATLAB解决公交换乘问题。将公交线路抽象为加权有向图,并使用图论、最短路径算法和换乘策略等方法,寻找最短时间、最少换乘次数的路径。研究涉及数据收集与处理、动态规划、优化算法等关键技术点,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MATLAB编程实现和性能评估方案。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