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IO模拟串口通信
在资源受限的嵌入式项目中,GPIO模拟串口(UART)仍有实际需求。尽管现代MCU多数具备多个硬件串口,但实际项目中仍可能遇到串口数量不足的情况,尤其在低成本、小封装芯片的应用场景中。
一、GPIO模拟串口的基本原理
GPIO模拟串口,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软件控制普通IO口的高低电平,模拟串口通信协议中TX(发送)和RX(接收)信号的波形。
1.1 发送过程
发送原理较为直接:根据波特率计算出每个bit的持续时间(T = 1 / 波特率),在定时器中断中依次输出数据的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例如在48MHz主频的MCU上,实测发送速率可以达到256000bps,表现良好。
1.2 接收过程
接收过程相对复杂,需要借助GPIO中断和定时器协作:
• 监听RX引脚下降沿(起始位);
• 中断触发后启动定时器,设置首次中断周期为半个bit时间;
• 在定时器中断服务程序中采样数据位(每个bit一个周期);
• 收满完整帧后,将数据传给主任务处理。
二、接收速率瓶颈分析与优化历程
早期实现中,接收速率仅能支持19200bps,超过后即发生数据异常。为提高性能,对接收流程进行深入剖析和优化。
2.1 性能瓶颈识别
通过在定时器中断中加入IO翻转信号并使用逻辑分析仪观测,发现以下两个瓶颈:
• 首次中断延迟过大:从GPIO下降沿触发到第一次采样IO翻转,有50.8us延迟,远超期望值35us;
• 中断处理开销大:定时器中断服务函数中的除法操作占用大量CPU时间,导致bit采样位置偏移。
2.2 优化措施一:消除除法操作
频繁的除法运算是嵌入式系统中常见的性能陷阱。使用常量替代除法(例如预先计算tick数)后,首次采样延迟从50.8us缩短至39us,显著减小偏移。
2.3 优化措施二:提前启动定时器
进一步优化时序,在GPIO中断的最开始阶段即完成定时器周期设置和启动,以最大限度减少响应延迟。
三、高波特率采样误差补偿
尽管优化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