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文档 > 【V9.0 - 缝合篇】AI的“通感”:将视、听、读融为一体,构建多模态特征矩阵

【V9.0 - 缝合篇】AI的“通感”:将视、听、读融为一体,构建多模态特征矩阵

在过去的几篇文章中,我们像疯狂的科学家一样,为我们的AI接连安装了“眼睛”(V6.0-视觉篇)、“耳朵”(V7.0-听觉篇)和能理解语言的“嗅觉”与“味觉”(V8.0-语言篇)。
AI感知

现在,我们的AI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超凡感知能力,它的“零件库”里堆满了各种珍贵的分析结果:

视觉数据: clarity_score, motion_score…
音频数据: tempo, pitch_variation…
文案数据: script_density, script_sentiment…
标题数据: 一个768维的、神秘的title_vec向量…

但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面前:这些感知数据是相互独立的。它们就像一堆顶级的、但散落在各处的乐高积木。

我不能直接把这些零散的信息扔给AI模型,它会彻底‘精神错乱’。我必须扮演一位‘总工程师’,将所有这些零件,按照一张精密的‘蓝图’,组装成一个强大的‘机甲核心’。

这个过程,在数据科学里,叫做多模态特征矩阵的构建。今天,我们将进行整个项目中最精密、最关键的‘神经中枢缝合手术’,赋予AI真正的‘通感’能力!”

一、挑战:多模态数据的“鸡同鸭讲”与“次元壁”
在开始动手前,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我们面临的挑战。多模态数据的整合,远不止是把几张Excel表格复制粘贴在一起那么简单。我们主要面临两大“次元壁”:

数据类型的次元壁:

我们的数据类型五花八门:有像duration这样的连续数值,有像has_subtitle这样的离散数值(0/1),有像title这样的文本,还有像title_vec_…这样高维的向量。它们就像来自不同物理世界的物质,无法直接进行数学运算。
打破数据壁垒

数据尺度的次元壁:

duration的取值范围可能是10-200(秒),shot_count可能是5-50(个),而s3_skip_rate则是在0-1之间。如果直接把它们喂给模型,模型可能会错误地认为duration这个特征比s3_skip_rate重要几百倍,因为它在数值上就是大得多。这就像让一个身高2米的巨人和一个体重70公斤的普通人去拔河,规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我们的任务,就是打破这两道次元壁,让所有数据在一个公平、统一的数学空间里进行对话

二、手术台上的“缝合利器”:Pandas与Scikit-learn
数据缝合

要完成这次精密的“缝合手术”,我需要两套工具联手:

  1. 数据结构师:Pandas

Pandas是我们的“手术台”和“手术钳”。它提供了强大的DataFrame结构来容纳我们所有的数据,并提供了两种核心的“缝合”技术:

pd.concat(): 像一把“拉链”,能将多个具有相同行索引的DataFrame按列(横向)完美地拼接在一起。这是我们添加新特征列(如AI分析出的特征)的核心武器。

df.fillna(): 像一管“万能修复胶”,能将数据中的“窟窿”(NaN缺失值)用我们指定的方式(如0、中位数、平均数)填补起来。

  1. 标准化大师:Scikit-learn
    Scikit-learn是我们用来打破“尺度次元壁”的法宝。其中,MinMaxScaler是我们的首选工具。
    知识密度 (MinMaxScaler深度解析):

它的原理是什么? MinMaxScaler会对每一列特征,独立地进行一次线性变换。它会找到这一列的最小值min和最大值max,然后对该列中的每一个值x,都应用下面这个公式:
x_scaled = (x - min) / (max - min)

结果是什么? 经过这个变换,无论原始数据的范围有多大(是0-1,还是10-200),最终都会被严格地、等比例地缩放到0到1之间。

为什么这很重要? 这就相当于把前面提到的那个2米的巨人和70公斤的普通人,都“归一化”到了一个统一的“力量等级”上。这样,机器学习模型在评估特征重要性时,就只会关注特征本身与结果的相关性,而不会再被它们原始的数值大小所“欺骗”。

三、代码解码:一步步构建“终极特征矩阵”

现在,让我们进入手术室。我们将通过一个全新的step2_ultimate_feature_engineering.py脚本,来完成这次复杂的“缝合”工作。这个脚本的每一步,都对应着一次对数据的精密操作。

文件名: step2_ultimate_feature_engineering.py

import pandas as pdimport numpy as np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MinMaxScalerimport picklefrom sentence_transformers import SentenceTransformerfrom tqdm import tqdmimport os

导入我们自己的所有分析模块

from video_processor import analyze_video_visualsfrom audio_processor import analyze_audio_featuresfrom script_analyzer import analyze_script

— 1. 定义所有文件名,确保与step1和step3协同工作 —

… (文件名定义部分不变)

def feature_engineering_for_llm(): # --- 步骤1: 加载预处理的基础数据 --- # 这是我们的手术病人,它包含了原始数据和归一化后的互动指标 df = pd.read_pickle(\'preprocessed_data_for_llm.pkl\') print(f\"信息:手术开始,病人数据已加载 (共{len(df)}条记录)。\") # --- 步骤2: 批量AI诊断,生成全新的“器官” --- # 我们将为每一条记录,都生成一套全新的视、听、文案特征 ai_features_list = [] print(\"信息:正在进行多模态AI扫描,生成视、听、文案特征...\") for index, row in tqdm(df.iterrows(), total=df.shape[0], desc=\"AI分析中\"): # ... (调用 video, audio, script 分析器) ... # 得到 visuals, audio, script_features 三个字典 ai_features_list.append({**visuals, **audio, **script_features}) # 将这些新“器官”也制作成一个标准的表格 df_ai_features = pd.DataFrame(ai_features_list, index=df.index) # --- 步骤3: 第一次“器官移植”手术 (使用concat) --- # 使用pd.concat,将新生成的AI特征列,作为全新的列,拼接到原始数据表的右侧 df = pd.concat([df, df_ai_features], axis=1) print(\"信息:手术成功!所有AI特征已“移植”到主数据体。\") # --- 步骤4: 准备输入特征(X)和目标(Y) --- # a. 定义所有我们认为有用的“原材料” input_cols = [ \'duration\', \'s2_skip_rate\', \'shot_count\', \'has_subtitle\', \'clarity_score\', \'motion_score\', \'tempo\', \'pitch_variation\', \'energy_variation\', \'script_word_count\', \'script_density\', \'script_sentiment\', \'script_question_count\', \'script_rhyme_score\', \'title\' ] # b. 定义所有我们要预测的“最终产品” WATCH_TARGETS = [\'avg_watch_ratio\', \'playratio\', \'retention_5s\', \'avgplaytime\'] # ... (定义INTERACT_TARGETS, GROWTH_TARGETS) # c. 分离原材料(X)和最终产品(Y) X_input = df[input_cols].copy() Y_watch = df[WATCH_TARGETS].fillna(0) # ... (分离Y_interact, Y_growth) # --- 步骤5: 第二次“基因重组”手术 (衍生与填充) --- # a. 创造新基因:计算衍生特征 X_input[\'avg_shot_duration\'] = X_input[\'duration\'] / X_input[\'shot_count\'].replace(0, 1) # b. 定义所有需要进行数值处理的“基因片段” numerical_features_cols = [col for col in X_input.columns if X_input[col].dtype != \'object\'] # c. 修复“基因缺陷”:缺失值填充策略 print(\"信息:正在检查并修复特征中的‘数据坏死’(缺失值)...\") for col in numerical_features_cols: if X_input[col].isnull().any(): # 策略:用中位数填充。为什么是中位数而不是平均数? # 知识密度:因为中位数对于数据中的极端异常值(比如某个视频时长特别长)不敏感,是更稳健的选择。 median_val = X_input[col].median() X_input[col].fillna(median_val, inplace=True) print(f\"信息:特征\'{col}\'中的缺失值已用中位数({median_val:.2f})填充。\") # --- 步骤6: 打破“次元壁” (标准化与向量化) --- # a. 标准化,让所有数值特征站在同一起跑线 scaler = MinMaxScaler() df_numerical_scaled = pd.DataFrame(scaler.fit_transform(X_input[numerical_features_cols]), columns=numerical_features_cols, index=X_input.index) # b. 向量化,将“标题”这个文本信息,翻译成AI能理解的数学语言 model_st = SentenceTransformer(...) df_embeddings = pd.DataFrame(...) # --- 步骤7: 第三次“终极缝合”手术 --- # 将标准化的数值特征和文本向量特征,拼接成最终的、强大的特征矩阵 X_final X_final = pd.concat([df_numerical_scaled, df_embeddings], axis=1) # --- 步骤8: 保存所有“手术成果” --- # 将X_final分别与三组不同的目标(Y)结合,保存为三个独立的训练文件 pd.concat([X_final, Y_watch], axis=1).to_pickle(...) # ... (保存其他两个文件) # 保存我们的“标准化模具”,app.py在分析新视频时会用到它 with open(FINAL_SCALER, \'wb\') as f: pickle.dump(scaler, f)

四、眼见为实:AI的“通感”世界观
全方位感知能力

经过这番复杂而精密的“缝合手术”,我们最终得到了一个巨大的、包含了上百个维度的“特征矩阵”。
(此处,可以贴一张用df.info()或df.head()打印出的、包含了所有类型特征(原始、视、听、文案、衍生、标题向量)的表格截图,让读者感受其复杂和完整性)

看,这就是我们AI的最终“世界观”。它的每一行,都代表一个视频。它的每一列,都是它理解这个视频的一个维度。从简单的“时长”,到复杂的“标题向量title_vec_767”,所有信息都被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等待着被送入模型的大脑。

我们的AI,终于拥有了综合感知能力。当它看到一个clarity_score很低的视频时,它能同时“回忆”起,在历史数据中,同样低清晰度的视频,其文案的script_sentiment(情感得分)和最终的likes_per_1k_views(千播点赞)之间,存在着怎样微妙的联系。
这种跨越模态、连接所有感知的能力,正是它未来做出精准判断的基石。

五、留下新的篇章
知识储备结束,开始新的旅途

我们已经为AI准备好了有史以来最“丰盛”的知识大餐。现在,是时候让它开始“消化”和“学习”了。
互动: “我们的特征矩阵已经构建完毕,它包含了十几种不同的特征。在你看来,对于一个视频的爆款潜力,哪个特征的权重最大?是硬核的视听质量,还是巧妙的文案,或者是那个一锤定音的标题?在评论区写下你的排序!”

如果对代码感兴趣可以下载

下一篇,我们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篇章——【第三幕:AI的自我进化】。我们将为我们的AI更换更强大的“引擎”(LightGBM),并用我们刚刚构建好的这个终极特征矩阵,来训练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的多模态预测模型!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