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位到车位”自动驾驶真相
🅿️➡️🅿️“车位到车位”到底指什么
“车位到车位”听起来像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自动驾驶场景:你坐进车里,输入目的地,然后车辆从出发地的车位自动驶出,穿越城市道路、高速、红绿灯、路口、拥堵路段,最终抵达目的地并自动泊入车位,全程无需接管。但现实中,这个词更多是一个营销术语,它的实现程度、技术路径、适用范围都远比字面意思复杂。
📌 “车位到车位”包含哪些环节?
完整的“车位到车位”自动驾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 自动泊出:从停车位中安全驶出,避开周围障碍物;
- 低速场景导航:如地下车库、园区道路等非结构化区域;
- 城市道路自动驾驶(城区NOA):红绿灯识别、路口通行、变道、避让行人等;
- 高速/快速路自动驾驶(高速NOA):匝道进出、自动变道、跟车巡航等;
- 目的地识别与路径规划:识别目标停车场或车位;
- 自动泊车(APA)或代客泊车(AVP):完成最终泊入动作。
只有当这六个环节全部打通,且用户无需频繁接管时,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的“车位到车位”。
🔍 它和 NOA、APA、AVP 有什么关系?
“车位到车位”可以看作是NOA + APA/AVP + 感知导航 + 自动泊出的组合,是多个子系统的集成结果。
🧠 为什么它这么难实现?
“车位到车位”听起来简单,但技术挑战巨大,主要体现在:
- 场景跨度大:从封闭车库到开放道路,感知与决策逻辑完全不同;
- 感知要求高:需要识别车位、障碍物、交通标志、红绿灯、行人等多种元素;
- 定位难度大:地下车库 GPS 信号弱,需依赖视觉/雷达定位;
- 系统协同复杂:泊车系统、导航系统、感知系统、控制系统需无缝衔接;
- 安全兜底机制:必须有完善的接管机制与异常处理能力。
因此,虽然“车位到车位”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目标,但目前真正实现这一能力的车型仍然有限,且多为特定区域、特定条件下的“半自动”实现。
🧩 实现“车位到车位”的核心技术
🎥 感知系统:让车辆“看得见”
感知系统是自动驾驶的“眼睛”,负责识别周围环境中的一切关键要素:
- 摄像头:识别车道线、红绿灯、交通标志、行人、车辆等;
- 毫米波雷达:探测中远距离的动态目标,抗干扰能力强;
- 激光雷达(部分车型):提供高精度三维点云,识别障碍物轮廓;
- 超声波雷达:用于近距离泊车场景,识别墙体、车位边界等。
感知系统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车辆能否在复杂环境中“看清楚”,尤其是在无图、无规则提示的情况下。
📍 定位与导航:让车辆“知道在哪儿、要去哪儿”
“车位到车位”需要车辆在不同场景下都能精准定位,并规划合理路径:
- GNSS + IMU:基础定位手段,但在地下车库等场景易失效;
- 视觉/雷达定位:通过与环境特征匹配实现无图定位;
- 导航地图:提供路径规划(如高德、百度地图);
- 动态建图:车辆实时构建局部地图,辅助路径规划与避障;
- 语义导航:将路径转化为“前方左转”、“驶入匝道”等语义目标,供模型理解。
🧠 行为决策系统:让车辆“知道怎么走”
这是自动驾驶的“大脑”,负责在复杂交通环境中做出合理决策:
- 路径规划:基于导航目标和感知结果,规划最优行驶路径;
- 行为决策:判断是否变道、是否避让、是否停车等;
- 预测模块:预测周围车辆、行人的行为,提前做出反应;
- 规则引擎:内置交通规则(如红绿灯通行逻辑、让行规则);
- 博弈模型:在变道、并线等场景中与其他车辆“协商”通行权。
🅿️ 泊车能力:让车辆“能进出车位”
泊车是“车位到车位”中最容易被忽视、但技术难度极高的一环:
- APA(自动泊车):车辆在驾驶员监督下自动泊入车位;
- 记忆泊车:车辆记住固定路线(如小区车库),自动完成泊车;
- AVP(代客泊车):车主下车后,车辆自动寻找车位并泊入;
- 泊出能力:从狭窄车位中安全驶出,避让周围障碍物。
泊车场景中 GPS 信号弱、空间狭窄、障碍物多,对感知与控制要求极高。
🧑💻 人机交互与接管机制:让用户“敢用、能接管”
再强的自动驾驶系统,也必须有良好的人机交互设计:
- 语音交互:用户可通过语音设置目的地、启动泊车等;
- 接管提示:系统在能力边界前及时提示用户接管;
- 驾驶员监测系统(DMS):确保驾驶员注意力在线;
- 远程召唤/泊车:用户可在车外通过 App 控制车辆泊入/泊出。
这些机制不仅提升体验,更是保障安全的关键。
⚠️ “车位到车位”真的能全程不接管吗?
🛣️ 城区 NOA:能力提升快,但仍需接管兜底
城区 NOA 是“车位到车位”中最复杂的一环,涉及红绿灯识别、路口通行、非机动车避让、行人穿行等多种动态场景。
现实表现:
- 在白名单城市(如上海、深圳、广州等)表现较好;
- 在非白名单城市或新开通区域,体验波动较大;
- 对施工、临时改道、交通警察指挥等“长尾场景”仍需人工接管;
- 多数系统仍要求驾驶员“手不离方向盘、眼不离前方”。
城区 NOA 已具备“可用性”,但稳定性和泛化能力仍有限,不能完全替代人类驾驶。
🅿️ 泊车场景:看似简单,实则挑战巨大
泊车是“车位到车位”中最容易被忽视、但技术难度极高的一环:
- 地下车库 GPS 信号弱,定位困难;
- 车位识别依赖视觉,对光照、遮挡敏感;
- 障碍物种类多样:如锥桶、购物车、低矮障碍物等;
- 泊出路径复杂,尤其在狭窄空间中需多次调整方向。
现实表现:
- APA(自动泊车)在多数车型中已较为成熟;
- AVP(代客泊车)仍多为“演示级”,对环境要求高;
- 记忆泊车功能依赖用户手动录制路径,泛化能力弱。
泊车能力是“车位到车位”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目前仍需用户参与或特定条件支持。
🌧️ 极端场景:系统鲁棒性仍是挑战
无论是城区 NOA 还是泊车系统,在以下场景中都存在明显能力边界:
当前系统在标准化道路环境中表现良好,但在“非结构化”或“突发”场景中仍需人工兜底。
🧑💻 用户体验 vs 技术能力:别把“演示级”当“量产级”
很多厂商在发布会上展示“车位到车位”功能时,往往选择最理想的路线、最熟悉的场景、最干净的环境,这与用户日常使用环境存在差距。
- 演示级:特定路线、特定天气、特定场景下可实现;
- 量产级:用户在大多数场景下都能稳定使用,且无需频繁接管;
- 可用级:系统能识别自身能力边界,及时提示用户接管,保障安全。
当前“车位到车位”功能在部分车型中已达到“可用级”,但距离“量产级全自动”仍有明显差距。
🚗 落地“车位到车位”的量产车型
截至 2025 年中,已有多家车企将“车位到车位”作为核心卖点推向市场,但它们的实现方式、覆盖范围、用户体验差异巨大。我们从功能完整性、可用性、稳定性、技术含量四个维度来分析。
🚗 量产车型“车位到车位”能力对比表(2025年中)
📊 总结对比表
🚀 从“车位到车位”到“真正自动驾驶”还有多远?
技术再强,如果用户不敢用、不信任,就无法真正落地。未来的关键在于:
- 系统透明性:用户能理解系统在做什么;
- 能力边界提示:系统能明确告诉用户“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 兜底机制:极端场景下系统能安全退出或请求接管;
- 法规支持:明确责任划分,保护用户权益。
“车位到车位”是当前自动驾驶技术的高光时刻,但它不是终点,而是通往真正自动驾驶的起点。
未来的自动驾驶,不只是“从 A 到 B 不用手”,而是:
“从 A 到 B,系统知道怎么走、知道何时不该走、知道何时该让你来走。”
这才是真正的智能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