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文档 > 你的“电子眼”正在泄密:监控系统安全解析

你的“电子眼”正在泄密:监控系统安全解析


一、引言

背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监控摄像头已广泛部署于家庭、企业及公共场所,成为现代安防体系的核心组件。然而,其联网特性也引入了显著的安全风险,设备可能成为网络攻击的入口点、隐私泄露的源头。

目的:本文档旨在系统性地阐述监控摄像头系统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并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技术加固指南,帮助组织和个人提升监控系统的安全性,保护数据和隐私。

范围:涵盖IP摄像头设备本身、网络传输、后端管理系统(NVR/VMS)、存储系统以及用户访问控制等环节的安全。

二、监控摄像头系统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

1.核心安全

风险维度

典型攻击场景

危害等级

设备层

固件逆向工程、物理接口暴露、弱口令

★★★★

通信层

中间人攻击、未加密传输、协议漏洞

★★★☆

云平台层

数据库泄露、API未授权访问、DDoS攻击

★★★★☆

客户端层

恶意App劫持、缓存泄露、社会工程学

★★★

2.漏洞案例:

GB28181是中国国家标准中关于IP视频监控设备的标准之一。它规定了视频监控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和数据格式,以便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漏洞1:GB28181摄像头管理平台WVP视频平台存在接口文档信息泄露漏洞
使用fofa寻找国外的搭建GB28181摄像头管理平台,最好能自己搭建内网测试

使用burp抓包修改请求参数后可以看到存在文件泄露漏洞

漏洞2:GB28181摄像头管理平台WVP视频平台存在敏感信息泄露漏洞

使用burp抓包修改请求参数后可以看到泄露了用户名和密码

1b42e81a717348e777535f475e24997

使用md5在线破解密码可以得到密码,而且还是个弱口令

54c5765b5c664a474aa633487c9fb7e

输入账号密码后成功登陆监控管理平台

三. 监控摄像头安全加固技术措施

3.1 设备层面

1.更改默认凭证:首次配置时必须修改默认用户名和密码。

使用强密码策略:长度(至少12字符)、复杂度(大小写字母、数字、特殊符号组合)、唯一性(不同设备使用不同密码)。

启用多因素认证(如果设备支持)。

2.保持固件更新:

订阅安全公告: 关注设备厂商发布的安全公告和固件更新。

定期检查与更新: 建立流程,定期检查并应用最新的安全固件。禁用自动更新(除非能严格验证来源和完整性),采用手动控制的计划更新。

验证固件来源: 仅从官方可信渠道下载固件。验证固件哈希值(如SHA-256)。

禁用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

关闭设备上非必需的服务(如Telnet, FTP, SSH - 除非管理需要且已加固SSH, UPNP, Cloud Service - 如果使用本地管理)。

3.启用并配置安全功能:

HTTPS: 强制使用HTTPS进行Web管理和配置访问(使用有效证书)。

加密传输: 启用并强制使用加密协议传输视频流(如SRTP, RTMPS, 或厂商提供的安全传输方案)。避免使用明文RTSP。

4.IP过滤/访问控制列表: 限制只有授权的管理IP地址(或IP段)才能访问摄像头的管理界面。

账户锁定策略: 设置多次登录失败后锁定账户。

5.物理安全:

将设备安装在难以触及或破坏的位置。

使用防拆外壳和安全螺丝。

确保放置NVR/服务器的机房或机柜有门禁控制和监控。

3.2 网络层面

1.网络隔离:

专用VLAN: 将所有的监控摄像头、NVR/VMS放置在独立的VLAN中,与核心业务网络隔离。

2.防火墙策略:严格限制从其他网络(包括互联网)访问监控VLAN的流量。禁止监控设备直接暴露在公网。

仅允许NVR/VMS服务器访问摄像头(指定端口)。

仅允许授权的管理终端访问NVR/VMS的管理端口。

阻止监控VLAN主动发起到其他网络的连接(除非必要且明确授权)。

3.安全协议与加密:

确保VLAN内设备间通信也尽可能使用加密协议。

在需要远程访问时,使用VPN(如IPsec或SSL VPN)建立安全隧道后再访问监控网络资源,而非直接端口映射。

4.网络监控与入侵检测:

在网络边界和监控VLAN内部署IDS/IPS系统,检测针对摄像头和安防系统的异常流量和攻击行为。

启用网络设备的日志记录功能,并集中收集分析。

禁用通用即插即用:

在网络设备和摄像头上禁用UPnP功能,防止其自动在防火墙上打开不安全端口。

3.3 后端系统层面 (NVR/VMS/Storage)

1.系统加固:

遵循操作系统(Windows/Linux)和数据库的安全加固最佳实践。

及时更新操作系统、数据库、VMS软件的安全补丁。

使用强密码和最小权限原则管理操作系统和VMS账户。

2.启用日志审计并集中管理。

访问控制:

VMS中实施严格的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确保用户仅拥有完成工作所需的最小权限。

定期审查和清理不再需要的用户账户。

3.数据存储安全:

存储加密: 对存储在NVR/VMS服务器或NAS/SAN上的录像文件进行静态加密(使用操作系统或存储设备提供的加密功能,或支持加密的VMS)。

备份安全: 确保备份数据同样受到加密保护,并存储在安全的离线或隔离位置。

安全配置管理:

定期审计NVR/VMS的安全配置是否符合策略。

3.4 云服务与远程访问

1.最小化云依赖: 评估是否必须使用云服务,优先考虑本地管理方案。

云安全配置:

如果使用厂商云平台,严格配置访问权限、API密钥管理和审计日志。

启用云平台提供的所有安全功能(如MFA、加密)。

绝不使用默认或弱凭证访问云控制台。

2.安全的远程访问方式:

首选VPN: 强制所有远程管理访问必须通过企业VPN。

谨慎使用P2P/厂商远程方案: 如果必须使用厂商的穿透服务(P2P),了解其安全机制,并确保设备本身和账户已充分加固。这通常是风险较高的方案。

四、运维与持续安全管理

1.资产管理与发现: 维护准确的监控设备清单(IP、型号、固件版本、位置、责任人)。

2.漏洞管理: 定期对监控设备进行漏洞扫描和安全评估(使用专用IoT扫描工具或模块)。

3.日志监控与分析: 集中收集并分析设备、网络、系统日志,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如大量失败登录、异常外联)。

4.安全审计: 定期进行内部或第三方安全审计,验证安全措施的有效性。

5.供应商管理: 选择重视安全的供应商,了解其安全开发生命周期、漏洞响应流程和安全承诺。

6.安全意识培训: 对相关管理员和用户进行安全意识培训,强调密码安全、钓鱼防范等。

7.应急响应计划: 制定针对监控系统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预案。

五、采购建议

安全需求纳入采购标准:

1.要求设备符合国际/国内安全标准(如IEC 62443, GB/T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

要求提供明确的安全功能清单(如强制HTTPS、加密传输、禁用默认凭证、固件签名验证、支持定期安全更新)。

2.评估供应商的漏洞响应能力和历史记录。

3.要求提供详细的安全配置指南。

4.避免“白牌”/低价高风险设备: 优先选择信誉良好、持续提供安全更新的主流品牌。

6. 总结

保障监控摄像头系统的安全是一个涉及设备、网络、系统、管理和流程的多层次、持续性的过程。没有单一的措施能提供完全的保护。遵循本指南中提出的“纵深防御”策略,从设备基础加固、网络严格隔离、系统安全运维到人员意识提升,全方位降低安全风险,是构建可信赖的安防监控体系的关键。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整个安全防线的突破口。组织应投入必要的资源,将监控系统安全视为整体网络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