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文档 > 想搞懂 AI 最新玩法?先弄清楚 Prompt、Agent 和 MCP 是什么_prompt agent

想搞懂 AI 最新玩法?先弄清楚 Prompt、Agent 和 MCP 是什么_prompt agent


一 ❓Prompt , Agent 和 MCP 是什么

在大模型系统和智能代理开发中,prompt(提示)Agent(代理)MCP(Model Control Protocol,模型控制协议) 是三个关键概念,分别代表不同的角色或功能。下面我将逐一解释它们的含义及作用:


1.1 Prompt(提示)

定义:

        Prompt 是用户输入给大语言模型(LLM)的一段文本,用于引导模型生成特定类型的输出。它是与模型交互的核心方式。

        也是“AI 的提示工程词”通常是指在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中用于引导大语言模型(如 ChatGPT)生成特定内容的关键词、句式或结构。这些词语或短语被称为提示词(Prompt Keywords),它们在构建高质量提示时起着关键作用。

作用:

  • 指导模型完成任务(如回答问题、写文章、编程等)
  • 设置上下文和角色(如“你是一个法律顾问”)
  • 控制输出格式和风格

示例:

请用中文写一篇关于气候变化的500字议论文。

特点:

  • 通常为自然语言形式
  • 可以是结构化的(如模板)或非结构化的
  • Prompt 工程是一门专门的技术,用于优化模型输出效果

✅ 小技巧

  • 明确任务(用 “请…” 或 “你的任务是…”)
  • 明确输出格式(“使用表格”、“以 Markdown 格式”)
  • 指定受众(“解释给小学生听”、“适合 CEO 看”)
  • 增加约束(“不超过100字”、“只列出关键步骤”)
  • 角色扮演时,还可以模仿写作风格,比如模仿苏轼的写作风格。

1.2 Agent(代理 / 智能体)

定义:
        Agent 是一个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软件实体,它可以感知环境、规划行动、调用工具并执行任务,常基于大模型构建。

【大白话】在没有 Agent 的时候,你需要自己把内容一步步输入给 AI,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问;而有了 Agent 之后,你只需要给出一个初步的想法,剩下的它会像“智能管家”一样,自动帮你规划、执行、调用工具,最终给你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案。

✅ 【总结】Agent 是什么?

        Agent(中文常译为“智能代理”或“智能体”)是一个具备自主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的软件实体。它可以理解任务目标,并自动完成一系列操作来达成这个目标。

        简单来说,Agent 就像是一个“聪明的助手”,你只需要告诉它“我要做什么”,它就会自己思考“怎么做”,然后一步步去执行。

        智能代理,原因就是可以自己主动去咨询(调用)大预言模型

作用:

  • 自主完成复杂任务(如预订机票、撰写报告、玩游戏( 有没有想通过Agent给你做代打 - 简称智能代打 ))
  • 调用外部工具(API、数据库、搜索引擎等)
  • 多步骤推理和计划执行
  • 与用户持续对话并记忆上下文

组成(典型结构):

  • 感知模块:获取输入信息(如用户指令、环境状态)
  • 思考/规划模块:使用 LLM 进行推理和任务分解
  • 行为模块:执行具体动作(调用工具、输出结果)

示例:
一个旅行助手 Agent 可以:

  1. 理解用户需求:“我想下周去北京旅游”
  2. 查询天气、航班、酒店
  3. 制定行程建议
  4. 预订机票或酒店

1.3 MCP(Model Control Protocol,模型控制协议)

        注意:MCP 并不是通用术语,在不同语境下可能有不同含义。以下主要指最近在 AI 社区中提出的 Model Control Protocol,用于标准化 Agent 与模型之间的通信。

定义:
        MCP 是一种协议或接口规范,用于定义 Agent 如何与大模型进行交互,包括如何发送请求、接收响应、管理状态、调用工具等。

作用:

  • 标准化 Agent 与模型之间的通信方式
  • 支持多模型协作(如多个 LLM 或混合模型)
  • 提供统一的 API 接口,便于扩展和集成
  • 支持高级功能如流式输出、中断、回滚等

特点:

  • 类似于 HTTP 协议之于 Web 请求
  • 可以支持异步通信、状态管理、工具调用等
  • 有助于构建更复杂的 Agent 系统架构

示例(伪代码):

{ \"command\": \"generate_text\", \"params\": { \"prompt\": \"请解释量子计算的基本原理。\", \"temperature\": 0.7, \"max_tokens\": 200 }}

总结对比表:

名称

全称 / 含义

角色定位

主要用途

Prompt

提示词

用户与模型之间的桥梁

引导模型生成特定输出

Agent

智能代理

决策和执行者

自主完成任务、调用工具、交互

MCP

Model Control Protocol(模型控制协议)

Agent 与模型间的通信规范

统一接口、支持复杂交互和扩展能力


实际应用场景举例:

设想一个“智能家居助手”系统:

  • Prompt:用户说“帮我打开客厅的灯”,这句话会被转换成合适的 prompt 输入给模型。
  • Agent:智能助手 Agent 解析用户意图,判断是否需要调用 API,并执行操作。
  • MCP:Agent 通过 MCP 协议向模型请求理解用户的语义,并根据返回结果调用家庭网关 API 打开灯光。

二 🧠 Agent 更深入一点的解释:

没有 Agent 的情况(传统交互式使用):

  • 你需要手动输入每一个问题或指令。
  • 每次交互都是独立的,AI 不会记住上下文(除非你刻意保留)。
  • 你需要自己判断下一步要做什么,比如:
    • “帮我写个标题”
    • “现在根据标题写个开头”
    • “再加一段数据分析”
    • “查一下最近的行业数据”

👉 这种方式就像你和 AI 是两个互不熟悉的人在合作,需要不断沟通细节。


有了 Agent 的情况(自动化代理式使用):

  • 你只需提供一个初始目标或想法,比如:“帮我写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对教育影响的文章。”
  • Agent 会:
    • 分析任务需求
    • 制定计划(如:收集资料 → 拟定大纲 → 写作正文 → 校对润色)
    • 自动调用外部工具(如搜索 API、数据库、代码执行器等)
    • 分步骤完成任务并反馈结果
  • 最终输出一个完整的内容,而不是一个个零散的回答

👉 这就像你雇佣了一个专业助手,你只负责提出目标,TA 帮你搞定所有细节。


🧩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

想象你要做一顿饭:

  • 没有 Agent 的方式:
    • “怎么腌牛排?”
    • “煎牛排应该用什么油?”
    • “配菜怎么炒?”
    • “怎么摆盘好看?”
    • ……
    • 你自己一步步拼凑出一餐。
  • 有 Agent 的方式:
    • 你说:“我想做一顿西式晚餐。”
    • Agent 回应:“好的,我将为您规划菜单、准备食谱、列出所需材料,并指导烹饪步骤。”

✅ 总结一句话:

        Agent 就像是一个聪明的“AI管家”,你可以只提需求,它会替你思考、规划、执行,并交付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这正是当前大模型向“自主智能体”演进的核心方向之一。


三 🔥 热门 Agent 项目 / 框架

        目前在 AI 领域,Agent(智能体) 已成为非常火热的研究和应用方向。随着大语言模型(LLM)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 Agent 框架和项目被开发出来,用于自动化任务、辅助决策、交互式服务等场景。

        以下是一些当前比较热门或具有代表性的 Agent 项目/框架,按功能和应用场景分类介绍:

1. AutoGPT

  • 🌟 地位:最早期引起广泛关注的自主 Agent 示例
  • 🧠 基于 GPT-4,能根据用户设定的目标自动规划任务并执行
  • 💡 特点:
    • 自主性极强,可连续调用工具完成目标
    • 支持记忆、文件操作、搜索等功能
    • 开源社区活跃,有多个衍生版本(如 BabyAGI、Vicuna-GPT)
  • 🔗 官网:https://github.com/Significant-Gravitas/AutoGPT

2. BabyAGI

  • 🧒 基于 AutoGPT 的简化版,更轻量
  • 🎯 专注于任务分解与优先级排序
  • 📦 使用外部向量数据库(如 Pinecone)存储任务历史
  • 🧩 适合研究任务调度机制
  • 🔗 官网:https://github.com/yoheinakajima/babyagi

3. LangChain + LangGraph

  • 🏗️ LangChain 是构建 LLM 应用的基础框架,支持 Agent 构建
  • 🧵 LangGraph 是其子项目,用于构建基于状态的多步骤 Agent 流程
  • 🧠 可以自定义 Agent 行为逻辑,适合企业级复杂流程设计
  • 🚀 优势:
    • 灵活性高,可结合多种模型和工具
    • 支持流式输出、中断、回滚等高级功能
  • 🔗 官网:LangChain

4. MetaGPT

  • 🧑‍💻 又称“多角色 Agent”,模拟一个软件公司团队
  • 👥 包括产品经理、架构师、工程师、测试员等角色
  • 📐 目标是通过协作生成高质量的软件产品(如代码、文档)
  • 📌 强调“结构化思维”和“标准化输出”
  • 🔗 官网:https://github.com/geekan/MetaGPT

5. HuggingGPT / JARVIS

  • 🤗 Hugging Face 推出的项目,整合 HuggingGPT 模型与大量开源工具
  • 🧠 使用 LLM(如 ChatGLM)作为任务规划器(planner),选择合适的 AI 模型来执行任务
  • 🧪 能处理图像、语音、文本等多种模态任务
  • 🔗 官网:https://github.com/microsoft/JARVIS

6. Agents by Together AI

  • 🧬 提供一整套 Agent 开发工具和服务
  • 🧩 支持快速部署、监控、评估 Agent 行为
  • ⚙️ 可与各种开源模型集成
  • 🌐 主要面向企业和开发者提供 API 和 SDK
  • 🔗 官网:https://www.together.ai/agents

7. OpenAgents(开放智能体平台)

  • 🌐 国内较为活跃的一个 Agent 平台
  • 🧠 支持多种模型接入,强调“人人可用”的 Agent 构建
  • 🛠️ 提供可视化界面,降低使用门槛
  • 🔗 官网:OpenAgents

8. FastGPT / Flowise / Prompt生产力工具类 Agent

  • 🧾 这类工具更适合非技术用户快速搭建自己的 Agent
  • 🎨 提供图形化拖拽界面,无需编程即可创建工作流
  • ✅ 典型项目:
    • FastGPT:中文友好,国内使用广泛
    • Flowise:基于 LangChain 的低代码 Agent 构建平台
    • Dify:开源且支持本地部署
  • 🔗 示例官网:
    • Flowise - Build AI Agents, Visually
    • https://fastgpt.run/

📊 按用途分类总结:

Agent 类型

代表项目

适用人群

特点

自主规划型

AutoGPT、BabyAGI

研究者、爱好者

自主性强,任务驱动

多角色协作型

MetaGPT

企业、开发团队

角色分工明确,流程规范

工具整合型

HuggingGPT、JARVIS

技术开发者

多模态、跨模型

企业流程型

LangChain + LangGraph

企业级用户

高度灵活,适合定制

低代码/可视化

Flowise、FastGPT、Dify

普通用户、创业者

上手快,适合落地


🚀 Agent 发展趋势(未来方向)

  1. 多模态 Agent:结合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进行综合推理。
  2. 群体智能(Swarm Intelligence):多个 Agent 协同工作,实现复杂任务。
  3. 嵌入式 Agent:将 Agent 集成到操作系统、APP、IoT 设备中。
  4. 强化学习 + Agent:通过反馈机制不断优化 Agent 的行为策略。
  5. 隐私安全增强型 Agent:本地部署、数据加密、合规性更强。

        当然可以!我们来详细讲解一下 MCP(Model Control Protocol,模型控制协议)。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尤其在构建智能代理(Agent)系统中逐渐受到关注。


四 🧩 MCP更深入一点的解释

MCP(Model Control Protocol) 是一种用于规范 “智能代理(Agent)”与“大语言模型(LLM)”之间通信的协议或接口标准

它的目标是:

  • 让 Agent 更好地调用和控制 LLM;
  • 提供统一的接口,便于集成不同的模型和服务;
  • 支持高级功能如流式输出、中断、回滚、工具调用等。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

“类似 HTTP 协议之于 Web 请求”,MCP 是 Agent 和 LLM 之间的“通信桥梁”。


📚 MCP 的核心作用

功能

描述

✅ 统一接口

所有 Agent 都可以通过相同的方式与不同模型交互,避免每个模型都要单独适配

⚙️ 控制模型行为

支持参数配置(如 temperature、max_tokens)、中断生成、取消任务等

🔗 工具调用支持

允许 LLM 返回工具调用指令,由 Agent 执行并返回结果

🔄 状态管理

可以保存会话状态、记忆、上下文信息

🌐 多模型支持

同时支持本地模型、云端 API 模型、多模型协作


🧱 MCP 的典型结构(伪代码示例)

一个 MCP 请求可能如下所示:

{ \"command\": \"generate_text\", \"model\": \"gpt-4o\", \"params\": { \"prompt\": \"请解释量子计算的基本原理。\", \"temperature\": 0.7, \"max_tokens\": 200 }, \"context\": { \"conversation_id\": \"abc123\", \"history\": [ {\"role\": \"user\", \"content\": \"我想了解量子计算\"}, {\"role\": \"assistant\", \"content\": \"好的,我将为您介绍...\"} ] }}

对应的响应可能是:

{ \"status\": \"success\", \"result\": { \"text\": \"量子计算是一种利用量子比特进行计算的技术...\", \"tokens_used\": 150 }}

🛠️ MCP 的应用场景

1. 多模型调度

        你可以在一个 Agent 中同时使用 GPT-4、Llama3、Qwen 等多个模型,通过 MCP 接口统一调用。

2. 工具调用流程

        当 LLM 返回类似 {\"tool_call\": \"search_internet\", \"query\": \"AI 发展趋势\"} 这样的内容时,Agent 通过 MCP 协议识别并执行这个动作。

3. 任务中断/暂停

        用户说:“等等,我改个需求。” Agent 可以通过 MCP 协议中断当前模型生成过程。

4. 日志记录与调试

        通过标准化的 MCP 接口,可以记录每次调用的输入输出,便于分析和优化 Agent 行为。


🧪 实际开发中的 MCP 示例(简化版)

        假设你正在开发一个 Agent,它需要调用 LLM 并处理工具调用。你可以这样设计 MCP 流程:

  1. Agent 发送请求给 LLM:
{ \"command\": \"think\", \"prompt\": \"用户想预订机票,请帮我规划行程\"}
  1. LLM 回复:
{ \"thought\": \"我需要先获取出发地、目的地和时间\", \"action\": \"ask_user\", \"content\": \"请问您从哪里出发?要去哪?计划什么时候出行?\"}
  1. 用户回复后,LLM 再次思考:
{ \"thought\": \"现在我可以调用订票接口了\", \"action\": \"tool_call\", \"tool_name\": \"flight_search\", \"parameters\": { \"from_city\": \"北京\", \"to_city\": \"上海\", \"date\": \"2025-04-05\" }}
  1. Agent 执行工具调用,并把结果反馈给 LLM。

🧬 MCP 的未来发展

随着 Agent 技术的发展,MCP 将越来越重要,可能会发展出以下方向:

方向

描述

📦 标准化

类似 RESTful API,形成通用的 MCP 标准

🧠 智能路由

自动选择最合适的模型来完成任务

🔒 安全机制

包括权限控制、数据加密、审计日志等

🖥️ 嵌入式支持

支持边缘设备、本地部署、离线运行


🎯 总结一句话:

        MCP 是构建下一代 AI Agent 的“通信标准”,它让 Agent 更加灵活、可控、模块化,是通往强大自动化智能系统的重要一步。

五,Agent 在需要调用其他服务(APP, 数据库) 是agent调用,还是LLM去调用

        这是一个在构建 智能代理(Agent)系统 时非常核心的问题:当大模型需要访问数据库(如 PostgreSQL)时,应该由谁来调用?


✅ 简洁回答:

        不应该让 LLM(大语言模型)直接去调用数据库。

        正确的做法是:LLM 提出“想要做什么”,Agent 根据这个意图执行数据库操作,并将结果反馈给 LLM。


🧠 更详细解释:

🔁 整体流程应该是这样的:

  1. 用户提问或 Agent 启动任务
    • 例如:“查询上海地区的所有客户订单。”
  1. LLM 分析需求并生成计划
  • 例如:“我需要连接到数据库,执行 SQL 查询 SELECT * FROM orders WHERE region = \'Shanghai\'。”
  1. Agent 拦截这个“工具调用”请求
    • LLM 并不会真的执行 SQL,而是输出一个“工具调用”的结构化指令。
    • 例如:
{ \"action\": \"tool_call\", \"tool_name\": \"execute_sql\", \"parameters\": { \"query\": \"SELECT * FROM orders WHERE region = \'Shanghai\'\" }}
  1. Agent 执行实际的数据库操作
    • Agent 作为“执行者”,连接 PostgreSQL 数据库,执行 SQL,获取结果。
  1. Agent 将结果返回给 LLM
    • 例如:
{ \"status\": \"success\", \"content\": [ {\"order_id\": \"1001\", \"customer\": \"张三\", \"amount\": 500}, {\"order_id\": \"1002\", \"customer\": \"李四\", \"amount\": 800} ]}
  1. LLM 对结果进行总结和回应用户
    • 例如:“已找到以下订单:张三 500 元,李四 800 元……”

📌 为什么不能让 LLM 直接访问数据库?

原因

说明

❌ 安全风险

LLM 是通用模型,不应拥有直接访问敏感数据的权限

⚠️ 不可控性

LLM 可能生成恶意 SQL 或错误语句,导致数据泄露或损坏

🧱 抽象层缺失

LLM 应该只负责逻辑推理和决策,具体执行应由 Agent 负责

🔄 可扩展性差

如果每个模型都直接连数据库,难以统一管理、审计、优化


🛠️ 实际开发中如何实现?

你可以使用如下结构设计你的 Agent:

[用户输入] ↓[LLM 推理] → 输出 tool_call ↓[Agent 解析 tool_call] ↓[执行器模块] → 连接 PostgreSQL / MongoDB / API / 文件系统等 ↓[执行结果] ↓[LLM 总结结果并返回用户]

示例代码片段(伪代码):

# 用户输入user_input = \"显示北京地区销售额最高的前5个产品\"# LLM 生成 tool_callllm_response = agent.llm.invoke(user_input)# 返回类似:# {\"action\": \"tool_call\", \"tool_name\": \"execute_sql\", \"parameters\": {\"query\": \"...\"}}# Agent 处理 tool_callif llm_response[\"action\"] == \"tool_call\": result = tools[llm_response[\"tool_name\"]].run(**llm_response[\"parameters\"])# 将结果反馈给 LLMfinal_answer = agent.llm.invoke(\"以下是查询结果:\" + str(result))

📌 总结一句话:

        LLM 负责“思考”和“提出需求”,Agent 负责“执行”这些需求,比如调用数据库、API、文件系统等。这样既安全又高效,是当前主流做法。


六,Agent去调用其他服务,也是直接通过MCP吗?

比如:

“Agent 去调用数据库时,是通过 MCP(Model Control Protocol)来完成的吗?还是使用某种数据驱动协议?”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清晰地回答这个问题:


✅ 简洁总结:

  • MCP 是用于 Agent 与 LLM(大语言模型)之间的通信协议
  • 调用数据库不是通过 MCP,而是通过专门的数据访问协议或接口(如 JDBC、SQLAlchemy、ORM、REST API 等)
  • 你可以理解为:
    • 🧠 LLM → Agent(通过 MCP)
    • 💾 Agent → 数据库(通过 SQL / ORM / 数据库连接协议)

🔍 分层架构视角(推荐结构)

        一个典型的智能代理系统通常分为以下几层:

[用户输入] ↓[LLM 模型推理] ←→ [MCP 协议] ↓[Agent 决策引擎] ↓[工具执行模块] ←→ [数据库 / API / 文件系统] ↓[输出结果] ↓[LLM总结输出结果]

各层说明:

层级

名称

功能

使用的协议/技术

1

用户交互层

接收用户输入和展示结果

HTTP、WebSocket、CLI

2

LLM 推理层

进行语言理解和生成

GPT、Qwen、Llama3 等

3

MCP 层

Agent 与 LLM 的通信

自定义 JSON 协议 或 类似 RESTful 标准

4

Agent 决策层

解析 LLM 输出并决定下一步操作

Python、Go、Java

5

工具执行层

执行具体任务(如查询数据库)

SQL、HTTP API、Python 脚本

6

数据访问层

与数据库交互

PostgreSQL、MySQL、MongoDB、Redis


七 🧩 Agent 是怎么支持其他协议的?

比如:

  • 数据库连接协议(如 PostgreSQL 的 psycopg2、MySQL 的 pymysql
  • ORM 映射框架(如 SQLAlchemy、Django ORM)
  • API 接口协议(如 RESTful、GraphQL)
  • 文件读写方式(如 CSV、JSON、YAML)

这些都不是 MCP 的职责范围,而是由 Agent 中的“工具执行模块”负责。


📌 举个实际例子

假设你想让 Agent 查询某位用户的订单信息:

1. LLM 回复(通过 MCP):

{ \"action\": \"tool_call\", \"tool_name\": \"query_user_orders\", \"parameters\": { \"user_id\": \"12345\" }}

2. Agent 处理这个请求:

def query_user_orders(user_id): # 这里就是“访问数据库”的部分 with db_engine.connect() as conn: result = conn.execute( text(\"SELECT * FROM orders WHERE user_id = :id\"), {\"id\": user_id} ) return result.fetchall()

3. 将结果返回给 LLM(再次通过 MCP):

{ \"status\": \"success\", \"content\": [ {\"order_id\": \"A1B2C3\", \"amount\": 300}, {\"order_id\": \"X9Y8Z7\", \"amount\": 150} ]}

🧠 总结一句话:

Agent 不是通过 MCP 来调用数据库的。MCP 是 Agent 和 LLM 之间的通信规范;而调用数据库是通过标准的数据库连接协议或工具实现的,属于“数据访问层”的工作内容。


🛠️ 如果你在开发自己的 Agent 系统,建议如下:

场景

推荐做法

Agent 与 LLM 通信

使用 MCP 或自定义 JSON 协议

调用数据库

使用 SQLAlchemy、psycopg2、pymysql 等

调用外部 API

使用 requests、httpx、aiohttp 等

本地执行脚本

使用 subprocess、exec、eval 等(注意安全)


✅简洁总结:

MCP 是 Agent 与大语言模型(LLM)之间的通信协议;

当 Agent 需要调用其他应用、服务或数据库时,是在 Agent 的“工具层”进行扩展实现的。


🧠 更系统地拆解这个结构

我们可以把一个完整的 Agent 系统看作是一个分层架构:

[用户输入] ↓[LLM 推理] ←→ [MCP 协议] → LLM 控制接口 ↓[Agent 决策引擎] → 核心逻辑处理 ↓[工具执行层] ←→ [外部服务/数据库/API] ↓[输出结果]

各层职责如下:

层级

名称

职责

使用技术

1

用户输入层

接收用户指令

CLI、Web UI、API

2

LLM 推理层

生成思考和决策

GPT、Qwen、Llama3 等

3

MCP 协议层

控制 LLM 的输入输出格式

JSON、RESTful、gRPC

4

Agent 决策引擎

解析 LLM 输出并决定下一步动作

Python、Go、Java

5

工具执行层

调用数据库、API、脚本等

SQL、HTTP 请求、本地命令

6

输出展示层

返回最终结果给用户

Web 页面、聊天窗口、语音播报


🔧 所以,当你想让 Agent 调用外部服务或数据库时:

正确做法是:

  • Agent 的工具层中 添加新的“工具”(Tool)
  • 每个工具对应一个具体的功能,例如:
    • search_internet:联网搜索
    • execute_sql:执行数据库查询
    • send_email:发送邮件
    • calculate_formula:数学计算
    • read_file / write_file:文件操作

🛠️ 如何扩展 Agent 的工具层?(以 LangChain 为例)

假设你正在使用 LangChain 框架,你可以这样添加一个数据库查询工具:

from langchain.tools import toolimport psycopg2@tooldef query_postgres(sql: str) -> str: \"\"\"执行 PostgreSQL 查询语句并返回结果\"\"\" conn = psycopg2.connect( dbname=\"mydb\", user=\"user\", password=\"pass\", host=\"localhost\" ) cur = conn.cursor() cur.execute(sql) result = cur.fetchall() conn.close() return str(result)# 将工具注册到 Agent 中tools = [query_postgres]agent = initialize_agent(tools, llm, agent=\"structured-chat-zero-shot-react-description\", verbose=True)

然后你就可以在提示词中告诉 LLM:

“你可以使用 query_postgres 工具来查询数据库。”

当它需要数据时,就会自动调用这个函数。


📦 其他框架中的工具扩展方式:

框架

工具扩展方式

AutoGPT

支持插件机制,可以编写 .py 插件扩展功能

FastGPT / Dify

提供可视化界面配置 API 或数据库连接

MetaGPT

支持自定义 Action 类,用于封装功能模块

BabyAGI

可以在任务执行器中添加数据库访问逻辑


🧩 总结一句话:

MCP 是 Agent 和 LLM 之间的沟通桥梁;而调用外部应用、服务、数据库等功能,则是在 Agent 的“工具层”中实现的。你要扩展这些能力,只需要在这个层级上添加对应的工具即可。


八,当 Agent 的工具执行层拿到结果后,这个结果是返回给 LLM 再处理一次,还是直接返回给用户?

✅ 简洁回答:

大多数情况下,工具执行的结果会先返回给 LLM,由它进行理解和总结后,再返回给用户。

也就是说:

[工具执行结果] → [LLM 总结理解] → [最终输出给用户]

这是为了保证:

  • 🧠 语义连贯性(LLM 能把原始数据“翻译”成自然语言)
  • 📦 结果结构化(LLM 可以过滤、排序、提取关键信息)
  • 💬 对话一致性(保持像人一样自然的交流方式)

🧠 更详细地拆解流程

我们回到你提供的分层结构图,并补充完整逻辑:

[用户输入] ↓[LLM 推理] ←→ [MCP 协议] → LLM 控制接口 ↓[Agent 决策引擎] → 解析 LLM 输出,判断是否调用工具 ↓[工具执行层] ←→ [外部服务/数据库/API] → 获取原始数据 ↓[LLM 总结] ←←←←←←←←←←←←←←←←←←←←←←←←←←←← [数据输入] ↓[输出结果给用户]

🔄 示例说明:查询数据库并返回结果

用户提问:

“帮我查一下客户张三最近三个月的订单总额。”

LLM 分析:

“我需要使用 execute_sql 工具来查询数据库。”

Agent 决策引擎解析:

{ \"action\": \"tool_call\", \"tool_name\": \"execute_sql\", \"parameters\": { \"query\": \"SELECT SUM(amount) FROM orders WHERE customer = \'张三\' AND create_time > NOW() - INTERVAL \'3 months\'\" }}

工具执行层执行 SQL:

查询结果:2480 元

返回给 LLM 处理:

“以下是你的查询结果:张三最近三个月的订单总额为 2480 元。”

最终输出给用户:

“张三最近三个月的订单总额为 2480 元。”


🎯 什么时候可以跳过 LLM 直接返回?

虽然通常建议让 LLM 做最后一步“包装”,但在某些场景下也可以直接返回工具结果

场景

是否经过 LLM

说明

面向普通用户

✅ 是

需要自然语言解释和总结

面向开发人员

❌ 否

可直接返回 JSON、SQL 结果等结构化数据

数据可视化

❌ 否

工具返回原始数据,前端渲染图表

自动化流程

❌ 否

如 API 调用,只关心状态码或结构化响应


🧩 小结一句话:

在面向用户的智能代理系统中,工具执行的结果一般会再次交给 LLM 进行理解和自然语言包装后再返回给用户;而在自动化系统或后台流程中,可以直接返回原始数据。


九,Agent 可以通过MCP同时调用多个大语言模型

✅ 简洁回答:

Agent 完全可以通过 MCP(Model Control Protocol)或类似机制调用多个 LLM,并协调它们完成任务。这正是当前 Agent 架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多模型协作(Multi-Model Collaboration)。


🧠 为什么需要让 Agent 调用多个 LLM?

尽管单个大语言模型(LLM)已经非常强大,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希望:

需求

解决方案

提高准确性

多模型投票、交叉验证

增强专业性

使用不同领域专精模型(如医疗、代码、法律)

控制成本

小模型做基础处理,大模型做复杂推理

分布式部署

本地模型 + 云端模型混合使用

故障容错

当某个模型服务不可用时切换备用模型


🔁 Agent 如何实现对多个 LLM 的调用?

你可以将 MCP 设计为一个统一的接口层,让 Agent 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 LLM 来处理请求。

[用户输入] ↓[Agent 决策引擎] → 判断应该使用哪个 LLM ↓[MCP 协议路由] → 根据配置或策略选择目标模型 ↓[LLM1 / LLM2 / LLM3 ...] ←→ [工具执行层] ↓[结果整合/反馈给用户]

🛠️ 实现方式举例

1. 按任务类型选择 LLM

if task == \"编程\": use_model(\"code-llama\")elif task == \"写文章\": use_model(\"gpt-4o\")elif task == \"数据分析\": use_model(\"qwen-max\")

2. 并行调用多个模型并进行对比

result1 = call_llm(\"gpt-4\", prompt)result2 = call_llm(\"qwen-plus\", prompt)final_answer = compare_and_merge(result1, result2)

3. 主备模型自动切换

try: response = call_llm(\"primary-model\")except TimeoutError: response = call_llm(\"backup-model\")

🧪 示例:MCP 中如何表示调用哪个模型?

你可以设计 MCP 请求如下:

{ \"command\": \"generate_text\", \"model\": \"gpt-4o\", // 或 qwen-plus、claude-3-opus、llama3:70b \"params\": { \"prompt\": \"请帮我分析这段代码是否有安全漏洞。\", \"temperature\": 0.5, \"max_tokens\": 300 }}

Agent 根据 model 字段决定把请求发给哪个模型服务。


🧠 总结一句话:

是的,Agent 完全可以通过 MCP 或类似协议调用多个 LLM,这是提升系统灵活性、准确性和鲁棒性的关键手段之一。


你提到的这句话:

“Agent 完全可以通过 MCP 或类似协议调用多个 LLM,这是提升系统灵活性、准确性和鲁棒性的关键手段之一。”

其中提到了三个关键词:灵活性、准确性、鲁棒性

我们已经比较熟悉“灵活性”和“准确性”,但你问的是:


🤔 “鲁棒性(Robustness)”到底是什么?

✅ 简单定义:

鲁棒性(Robustness)是指一个系统在面对异常、干扰或变化时,依然能够稳定运行、保持性能的能力。

这个词来源于英文单词 robust ,意思是“强壮的、耐用的、抗压的”。


🧠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想象你买了一把椅子:

  • 如果它只是普通塑料做的,轻轻一坐就坏了 → 鲁棒性差
  • 如果它是钢架+实木做的,哪怕你跳上去蹦几下也没事 → 鲁棒性强

💻 在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中:

鲁棒性可以表现为:

网络请求失败

自动重试、切换备用服务器

输入数据异常

不崩溃,而是给出提示或默认处理

某个服务宕机

切换到备份服务继续工作

数据丢失

有日志或缓存机制恢复状态


🔍 回到你的原句:“调用多个 LLM 可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是什么意思呢?

当 Agent 能够调用多个 LLM 时,即使其中一个模型服务出现以下情况:

  • 请求超时
  • 返回错误
  • 接口变更
  • 限流封号

Agent 仍然可以:

  • 切换另一个模型
  • 重新尝试
  • 降级使用小模型
  • 返回合理结果

这就大大提升了整个 AI 系统的容错能力 稳定性


📈 鲁棒性为什么重要?

在实际应用中,AI 系统可能会遇到各种“意外”:

API 访问频率限制

无法继续调用

自动切换备用模型

某个模型返回乱码

输出不可读

抛出错误并尝试重试

用户输入格式不规范

程序崩溃

自动纠错或提示用户

模型响应太慢

用户等待太久

使用轻量模型快速响应


🧩 总结一句话:

鲁棒性就是“系统扛得住压力、经得起折腾”的能力。在 AI 系统中,通过让 Agent 调用多个 LLM,可以显著增强这种能力,避免因为一个点出问题而导致整个系统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