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文档 > Visual C++ COM编程实践指南:组件开发与高级应用

Visual C++ COM编程实践指南:组件开发与高级应用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Visual C++实践与提高-COM和COM篇》是专注于COM技术的专著,详细介绍了COM编程基础、对象生命周期管理、接口设计、ATL使用、COM服务器实现、组件注册、事件处理、COM+服务,以及源码分析和实战应用。本书旨在帮助C++开发者提升在Windows平台下软件开发的能力,加深对COM理论的理解,并通过实例项目强化实践技能。 Visual C++

1. COM技术基础

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组件对象模型)是微软公司提出的一种软件组件技术,它允许不同语言编写的软件组件在网络环境下透明地进行交互。理解COM的基础,对于深入学习和应用COM技术至关重要。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COM的基本概念,它如何为开发者提供一个统一的接口来进行组件间的交互。我们将探讨COM的核心元素,例如接口(Interface)、GUID(全局唯一标识符)、以及如何通过V-table实现多态性。本章将为后续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读者建立起对COM技术的初步认识。

// 示例:COM接口的定义interface IExample : public IUnknown{ virtual HRESULT Method1() = 0; virtual HRESULT Method2() = 0;};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定义了一个名为 IExample 的接口,它继承自 IUnknown 接口,并声明了两个纯虚函数 Method1 Method2 。这是构建COM组件时所用到的一个基础示例,我们将继续深入了解COM的其它关键概念。

2. COM对象生命周期管理

2.1 COM对象的引用计数机制

2.1.1 引用计数的重要性与实现原理

在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中,引用计数是管理对象生命周期的关键机制。引用计数确保了只有在没有任何客户端使用对象时,对象才会被销毁。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对已释放对象的无效访问,从而避免潜在的内存损坏和程序崩溃。

引用计数通过一个整数值来维护,每次对象被引用时,这个值就会增加;当引用被释放时,值则减少。当引用计数降至零时,对象知道自己不再被任何客户端使用,它应该执行清理并自我销毁。

在实现引用计数时,通常使用 AddRef Release 方法来增加和减少引用计数。当对象通过任何接口指针被引用时, AddRef 方法被调用;相反,当引用不再需要时, Release 方法则必须被调用以减少计数。这两个方法是由COM运行时自动调用的,前提是对象的接口是基于IUnknown接口的。

2.1.2 增加与减少引用计数的正确时机

正确地管理引用计数是COM编程中的一个挑战。对于增加引用计数的时机,最为常见的做法是在创建新对象时调用 AddRef ,或者在将对象指针传递给另一个客户端之前调用 AddRef 。这确保了对象在其生命周期内的任何时候至少有一个引用存在,从而防止对象被意外销毁。

减少引用计数则一般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 - 当客户端决定不再使用对象,将对象指针设置为 NULL 时。 - 当对象指针被从一个客户端传递给另一个客户端时,传递前的指针需要调用 Release 。 - 当某个接口指针超出作用域时,该指针的析构函数会自动调用 Release

代码示例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在COM类中实现 AddRef Release 方法:

class CMyCOMObject : public IUnknown {public: // 实现IUnknown的方法 ULONG AddRef() override { return InterlockedIncrement(&m_refCount); } ULONG Release() override { ULONG ulRef = InterlockedDecrement(&m_refCount); if (ulRef == 0) { delete this; } return ulRef; } // ... 其他成员函数 ...private: LONG m_refCount; // 引用计数器};

在上述代码中, InterlockedIncrement InterlockedDecrement 是原子操作函数,确保了引用计数在多线程环境中的安全更新。

2.2 COM对象的生命周期管理

2.2.1 对象的创建与销毁过程

在COM中,对象的创建通常通过 CoCreateInstance CoCreateInstanceEx 函数进行。这些函数负责加载服务器,创建指定的类工厂,并最终创建对象实例。创建对象后,它会立即返回一个指向对象的接口指针。

对象的销毁过程涉及到引用计数降至零时,对象通过调用 Release 方法来销毁自己。因此,编写COM对象时,你需要确保在对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每次增加引用计数后,最终都会有一个对应的减少操作,以确保对象能够正确地被销毁。

代码示例

创建和销毁COM对象的示例代码:

int main() { IMyCOMInterface* pMyCOMObj = NULL; HRESULT hr = CoCreateInstance(CLSID_MyCOMClass, NULL, CLSCTX_INPROC_SERVER, IID_IMyCOMInterface, (void**)&pMyCOMObj); if (SUCCEEDED(hr)) { // 使用对象 // ... // 使用完毕,释放对象 pMyCOMObj->Release(); }}

在这个例子中, CoCreateInstance 创建了对象并返回了一个接口指针。在使用完对象后,通过调用 Release 方法来减少引用计数,这可能触发对象的销毁。

2.2.2 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生命周期协调

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之间,生命周期的协调是COM对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服务器端需要确保对象在所有客户端均不再需要时才被销毁,这要求服务器端实现精确的引用计数机制。

同时,客户端也需要合理管理其对COM对象的引用。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在对象不再需要时忘记调用 Release 方法,这会导致“内存泄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在任何可能忘记释放对象的地方设置断点,进行调试,或者利用代码分析工具来确保所有资源均得到正确的释放。

为了简化引用计数的管理,COM提供了智能指针如 ComPtr (在Windows SDK中)和 CComPtr ( ATL中)。使用这些智能指针可以自动管理引用计数,从而避免忘记调用 Release 。智能指针在对象超出作用域时,会自动调用 Release 方法,这大大简化了COM编程。

小结

在本章中,我们探讨了COM对象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概念——引用计数机制。我们了解了为什么引用计数对于COM至关重要,以及如何正确地在创建和销毁COM对象时管理引用计数。我们还讨论了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如何协调生命周期来避免内存泄漏和其他资源管理问题。下一章将深入探讨COM对象的接口设计以及如何实现 IDispatch 接口以支持动态调用。

3. 接口与IDispatch的实现

在 COM 技术体系中,接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 COM 对象提供给外界调用其功能的唯一方式。本章将重点讲解接口的设计原则、版本控制以及如何实现与使用 IDispatch 接口来进行动态调用。

3.1 接口设计原则与实现

3.1.1 接口的定义与实现方法

COM 接口由一组函数指针组成,这些函数指针被称为方法。接口定义必须遵循特定的规范,即使用纯虚函数的形式定义在不包含实现的抽象类中。COM 接口定义通常以 \'I\' 开头,例如 IUnknown 是所有 COM 接口的基接口。

一个接口的实现涉及以下步骤: 1. 使用 interface 关键字定义接口。 2. 通过 uuid 关键字为接口生成一个唯一的标识符。 3. 实现接口中声明的所有方法。

例如,定义一个 IMyInterface 接口:

uuid(29078C5E-7C88-4411-9F6D-07C54B852C02), interface IMyInterface : public IUnknown{ HRESULT MyMethod([in] long input);};

在实现接口时,需要让类从 IUnknown 继承并实现 QueryInterface , AddRef , 和 Release 方法。 QueryInterface 方法用于查询接口, AddRef Release 分别用于管理接口的引用计数。

3.1.2 接口版本控制与兼容性处理

随着应用的发展,接口可能需要变更,这就涉及到版本控制的问题。要保证向后兼容,推荐的做法是: 1. 为新的接口方法增加新函数而不是替换旧函数。 2. 保持原有接口不变,创建一个新接口以包含新功能。 3. 在原有接口中引入一个方法指针来指向新接口。

例如,若需添加新功能,可以定义新接口 IMyInterfaceEx

uuid(69953E08-1052-43E5-8C8B-26106669A471),interface IMyInterfaceEx : public IMyInterface{ HRESULT MyNewMethod([in] long newValue);};

3.2 IDispatch接口与动态调用

3.2.1 IDispatch接口的作用与特点

IDispatch 是 COM 中用于实现晚期绑定的接口。晚期绑定意味着在运行时而不是编译时确定要调用的方法。 IDispatch 对象管理一个称为“调度表”的内部结构,其中包含指向其方法的指针。

IDispatch 接口的特点包括: - 支持按名称或按 DISPID (Dispatch ID) 调用方法。 - 允许 COM 对象向客户端隐藏具体实现细节。

3.2.2 动态绑定与分派实现机制

动态绑定主要通过 Invoke 方法来完成,该方法使用一个 DISPID 来调用对应的方法或属性。 Invoke 方法接受一个参数数组,这些参数包含方法名称、参数类型、返回类型等信息。

实现动态绑定的大致步骤是: 1. 获取 IDispatch 接口指针。 2. 使用 GetIDsOfNames 方法获取函数名对应的 DISPID。 3. 调用 Invoke 方法执行对应的方法。

例如:

// 假设我们已经有了一个 IDispatch 指针 pdispMyObjOLECHAR* funcName = OLESTR(\"MyMethod\");DISPID dispIdMyMethod;// 获取 DISPIDpdispMyObj->GetIDsOfNames(IID_NULL, &funcName, 1, LOCALE_USER_DEFAULT, &dispIdMyMethod);// 设置参数VARIANTARG varg;VariantInit(&varg);varg.vt = VT_I4;varg.lVal = 10;// 调用方法DISPPARAMS dispParams = {NULL, NULL, 1, 1};dispParams.rgvarg = &varg;dispParams.rgdispidNamedArgs = &dispIdMyMethod;EXCEPINFO excepInfo;UINT uiArgErr = 0;// 动态调用pdispMyObj->Invoke(dispIdMyMethod, IID_NULL, LOCALE_USER_DEFAULT,  DISPATCH_METHOD, &dispParams, NULL, &excepInfo, &uiArgErr);

在以上示例中, Invoke 方法首先接收函数的 DISPID,然后提供参数信息,最后执行对应的方法。动态调用的灵活性使得 COM 组件可以更轻松地集成到不同的环境中,特别是对于那些在编译时无法确定的场景。

通过本章节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接口在 COM 中的核心作用,接口定义和实现的规范,以及如何处理接口版本变化和兼容性问题。同时,我们也探讨了 IDispatch 接口的功能与实现,包括动态绑定和分派机制,为后续章节深入探讨 COM 组件的创建和使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ATL创建COM组件

4.1 ATL的基本概念与优势

4.1.1 理解ATL的模板机制

ATL(Active Template Library)是微软提供的一个用于快速开发COM组件的模板库。它的核心是一个丰富的模板和类库,这些模板和类被设计来简化COM接口的实现以及COM对象的创建。通过ATL,开发者可以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而不必担心底层COM机制的复杂性。

ATL模板机制的核心是通过一系列的模板类来简化COM对象的创建。例如, CComObject 类模板用于创建简单接口的COM对象,而 CComAggObject CComPolyObject 则用于更复杂的聚合对象和多接口聚合对象的创建。此外,ATL通过宏来实现接口方法的自动化映射,这显著简化了接口的实现过程。

4.1.2 ATL在COM开发中的应用优势

ATL在COM开发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效代码生成 :ATL能够自动处理引用计数、接口的 QueryInterface 等重复性工作,让开发者能够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
  2. 灵活的接口实现 :ATL支持多重继承,这意味着同一个类可以继承自多个COM接口,极大地提升了接口实现的灵活性。
  3. 轻量级组件 :ATL产生的组件相比使用其他库或完全手动编写的组件,往往具有更小的尺寸和更快的性能。
  4. 可扩展性与兼容性 :ATL支持最新版本的COM标准,可以创建能够和未来版本向后兼容的组件。

4.2 利用ATL创建和使用COM组件

4.2.1 编写第一个ATL COM组件

为了创建第一个ATL COM组件,开发者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 创建项目 :使用Visual Studio中的ATL项目向导来创建一个COM组件项目。
  2. 定义接口 :使用 BEGIN_COM_MAP 宏来定义COM接口和接口中的方法。
  3. 实现接口 :在类的实现中,使用ATL提供的宏来实现接口方法。
  4. 注册组件 :配置组件的注册信息,确保组件能够在系统中被注册和使用。

下面的代码展示了一个简单的ATL COM组件实现:

#include #include class CMyComObject : public CComObjectRootEx,  public CComCoClass,  public IDispatchImpl{public: BEGIN_COM_MAP(CMyComObject) COM_INTERFACE_ENTRY(IMyInterface) COM_INTERFACE_ENTRY(IDispatch) END_COM_MAP()};// 注意:上面的代码中省略了IMyInterface接口的定义和实现细节。//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业务逻辑详细定义接口和实现。

4.2.2 组件的注册与激活

编写完组件代码后,接下来需要对其进行注册以便其他应用程序或组件可以使用它。在ATL中,组件注册可以通过项目属性中的注册设置自动完成。当编译并运行项目时,如果启用了注册功能,ATL会自动将组件信息添加到系统注册表中。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组件的注册信息通常存储在注册表中,包括组件的CLSID、组件的名称、版本、库文件路径等。注册成功后,其他应用程序可以通过组件的ProgID或CLSID来激活和使用该组件。

下面是一个使用 regsvr32 命令手动注册组件的例子:

regsvr32 \"C:\\path\\to\\your\\component\\yourcomponent.dll\"

当组件不再需要时,可以通过 regsvr32 命令的 /u 选项来卸载组件:

regsvr32 /u \"C:\\path\\to\\your\\component\\yourcomponent.dll\"

4.2.3 使用ATL组件

在组件被注册之后,开发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它。例如,如果组件支持自动化(通过 IDispatch 接口),它可以使用VBA、VBScript等自动化客户端进行调用。在客户端程序中,开发者可以通过COM接口的GUID来创建和使用ATL COM组件。

在C++代码中,可以使用如下方式来查询和使用COM组件:

// 创建并初始化COM库CoInitialize(NULL);// 创建组件实例IMyInterface* pMyInterface;hr = CoCreateInstance(CLSID_MyComObject, NULL, CLSCTX_INPROC_SERVER, IID_IMyInterface, (void**)&pMyInterface);if (SUCCEEDED(hr)){ // 使用接口进行操作 pMyInterface->DoSomething(); // 释放接口 pMyInterface->Release();}// 清理COM库CoUninitialize();

在上面的代码中, DoSomething IMyInterface 接口定义的一个方法,它将执行组件所实现的业务逻辑。在使用完组件后,需要调用 Release 方法来减少对象的引用计数,并最终删除对象以释放资源。

在ATL中创建COM组件,特别适合于那些对COM深入了解的开发者,它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和控制力。通过减少重复性的工作,ATL使得开发者可以更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开发,从而快速构建出高效且符合需求的组件。

5. 本地和远程COM服务器设计实现

5.1 本地COM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5.1.1 本地服务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对象是一种能够在不同程序之间进行数据共享和通信的服务器。在本地COM服务器的设计中,它通常会包含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 COM库 :负责管理COM对象的创建和查询,以及接口引用计数的维护。
  • 类厂(Class Factory) :用于创建特定COM对象的实例。
  • COM对象 :实现了一个或多个接口的具体类。
  • 注册表 :存储COM组件信息,包括其CLSID、接口、线程模型等。

本地COM服务器的运行原理是基于这些基本组件,客户端通过COM库请求创建一个COM对象,COM库查询注册表找到相应的类厂,然后通过类厂创建COM对象实例。在整个过程中,COM库管理着对象的生命周期,包括创建、销毁和引用计数。

5.1.2 创建和管理本地COM对象实例

创建COM对象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步骤:

  1. 客户端查询注册表以找到对象的CLSID(类标识符)。
  2. 客户端使用 CoCreateInstance 函数或 CoGetClassObject 函数请求COM库创建对象。
  3. COM库根据CLSID定位类厂,类厂负责实例化对象。
  4. COM库返回一个指向对象的接口指针给客户端。

管理COM对象实例涉及引用计数,每当创建接口指针时,引用计数增加;每当接口指针被释放时,引用计数减少。当引用计数降至零时,COM对象会自动销毁自身。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展示了如何使用C++创建本地COM对象: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 // 创建COM对象 IExample* pExample = NULL; HRESULT hr = CoCreateInstance( CLSID_Example, // CLSID of the COM object NULL, // No aggregation CLSCTX_INPROC_SERVER, // In-process server IID_IExample, // Interface ID (void**)&pExample // Address of the pointer ); if (SUCCEEDED(hr) && pExample) { // 调用COM对象的方法 pExample->DoSomething(); // 释放接口指针 pExample->Release(); } return 0;}

在上述代码中, CoCreateInstance 函数用于创建COM对象实例。 CLSID_Example 是COM对象的类标识符, IID_IExample 是接口的标识符。创建成功后,我们可以通过接口指针调用COM对象的方法。当操作完成后,我们需要调用 Release 方法来减少引用计数。

5.2 远程COM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5.2.1 远程服务器通信机制

远程COM服务器需要一种机制允许客户端跨网络与服务器通信。这种机制通常基于DCOM(Distributed Component Object Model)。DCOM允许COM对象在不同的网络节点之间以透明的方式交互,使得本地和远程对象的创建与管理差别很小。

远程COM通信主要依赖于RPC(Remote Procedure Call)机制,它在DCOM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RPC通过网络发送请求和数据,以使得远程COM对象能被调用和操作,就像本地对象一样。

5.2.2 客户端与远程服务器的交互过程

客户端与远程COM服务器的交互过程如下:

  1. 客户端查询 :客户端通过注册表查询到对象的CLSID和远程服务器的位置。
  2. 激活远程服务器 :客户端通过DCOM激活远程服务器进程。
  3. 连接管理 :客户端和远程服务器之间建立连接,DCOM会处理网络连接的细节。
  4. 调用远程方法 :客户端调用远程COM对象的方法,DCOM将请求打包并发送到服务器。
  5. 响应返回 :服务器处理客户端的请求,并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为了建立与远程COM服务器的连接,客户端可能需要执行一些额外配置,如:

  • 确保DCOM配置正确。
  • 设置防火墙允许RPC通信。
  • 配置DCOM协议和认证方式。

客户端代码与本地COM服务器基本相同,但是DCOM通信协议是透明的,因此程序员在编程时不需要考虑远程通信的具体细节。

远程COM服务器的设计和实现比本地服务器复杂,需要考虑网络安全、认证授权、网络延迟、故障恢复等因素。但这些通常由DCOM框架和基础网络设施来处理,程序员可以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开发。

6. COM组件注册流程

6.1 注册表与COM组件

6.1.1 COM组件注册机制

COM技术要求系统能够动态地查找和加载组件,这依赖于一个全局的服务目录——Windows注册表。注册表中存储了组件的相关信息,包括组件的类型库、类工厂、接口、CLSID等。当应用程序请求创建一个COM对象时,COM运行时会查询注册表以获取必要的信息来实例化对象。

注册表项通常位于以下路径:

  • HKEY_CLASSES_ROOT\\CLSID 存放了所有COM组件的CLSID和组件的默认名称。
  • HKEY_CLASSES_ROOT\\Interface 存放了所有COM接口的IID和接口信息。
  • HKEY_CLASSES_ROOT\\Typelib 存放了类型库的注册信息。

当COM组件安装到系统时,它会写入相关的注册表项,这样COM运行时就能识别并加载这些组件。反之,卸载组件时,则需删除对应的注册表项。

6.1.2 注册表项的作用与配置方法

注册表项对COM的运作至关重要。例如,CLSID下有一个指向组件具体实现的InProcServer32(对于DLL组件)或LocalServer32(对于EXE组件)的子键。这个子键包含组件的路径,COM运行时将利用这个路径来加载组件。

配置注册表项通常需要以管理员身份运行注册表编辑器(regedit),然后根据组件的具体信息添加或修改相应的键值。大多数现代安装程序和部署工具会自动处理注册表的配置,但在特殊情况下,开发者可能需要手动干预。

graph TD A[组件安装] --> B[创建注册表项] B --> C[写入CLSID和Interface] C --> D[设置InProcServer32或LocalServer32] D --> E[COM组件可用]

6.2 自动化COM组件的注册与卸载

6.2.1 利用注册表脚本自动化注册

为了自动化COM组件的注册和卸载过程,可以通过创建注册表脚本(.reg文件)来实现。以下是简单的注册表脚本示例:

Windows Registry Editor Version 5.00[HKEY_CLASSES_ROOT\\CLSID\\{YourComponentGUID}]@=\"Your Component Display Name\"[HKEY_CLASSES_ROOT\\CLSID\\{YourComponentGUID}\\InprocServer32]@=\"C:\\\\Path\\\\To\\\\Your\\\\Component\\\\YourComponent.dll\"\"ThreadingModel\"=\"Apartment\"[HKEY_CLASSES_ROOT\\Interface\\{YourInterfaceGUID}]@=\"Your Interface Display Name\"[HKEY_CLASSES_ROOT\\Interface\\{YourInterfaceGUID}\\ProxyStubClsid32]@=\"{00020424-0000-0000-C000-000000000046}\"

通过双击.reg文件或者使用 reg add 命令行工具,可以将这些信息自动添加到注册表中。

6.2.2 注册表清理与组件的卸载

组件的卸载需要从注册表中删除所有相关项。这通常由组件的安装程序或卸载程序执行,以确保所有引用都被正确地清除。手动卸载时,可以通过注册表编辑器安全地删除这些项,或者使用.reg脚本来执行这一过程。

Windows Registry Editor Version 5.00[-HKEY_CLASSES_ROOT\\CLSID\\{YourComponentGUID}][-HKEY_CLASSES_ROOT\\Interface\\{YourInterfaceGUID}]

删除这些键值会移除COM组件在注册表中的记录,从而实现卸载。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正在卸载的组件仍被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使用,那么移除注册表项会导致访问违规错误。因此,安全的卸载通常要结合应用程序的逻辑来处理。

至此,我们已详细讨论了COM组件注册流程,接下来将深入探讨COM事件模型与处理。在下一章节中,我们将从COM事件模型的基本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事件连接、通知实现,以及如何在实际开发中应用COM+事件服务。

7. COM事件模型与处理

COM事件模型是组件对象模型(Component Object Model)中的一种机制,允许对象订阅和接收来自其他对象的通知。这种模型广泛应用于需要异步通信的场景,比如用户界面交互、通知机制等。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COM事件模型的概念和实现方法,并介绍如何在更高级的COM+环境中使用事件服务。

7.1 COM事件模型概念与实现

7.1.1 事件模型的工作机制

事件模型在COM中基于源对象(Event Source)和接收者对象(Event Sink)之间的契约。源对象负责产生事件,而接收者对象则订阅这些事件并处理它们。事件的产生通常是通过源对象上调用某个方法实现的,而接收者对象则通过称为连接点(Connection Point)的接口接收这些事件。

每个连接点都是一个特定接口的实例,这个接口由源对象实现,并暴露给订阅者对象。订阅者通过这个接口的方法接收事件通知。当源对象触发一个事件时,它会调用连接点接口上的方法,从而实现与接收者对象的通信。

7.1.2 事件连接与通知的实现方法

在实现COM事件模型时,源对象需要定义它支持的事件,这通常是通过定义一个或多个连接点接口来完成的。接收者对象则需要实现这些接口,并通过连接点将自己注册到源对象中。具体步骤如下:

  1. 定义源对象,包括它产生的事件的接口。
  2. 在源对象中创建连接点类,实现事件接口。
  3. 在接收者对象中实现事件接口,并注册到源对象。
  4. 当源对象触发事件时,遍历连接点并将事件通知给已注册的接收者对象。

下面是一个示例代码段,展示了如何定义一个事件接口和实现事件连接。

// 定义事件接口dispinterface _IFooEvents{ properties: [id(1), helpstring(\"method OnEvent\")] void OnEvent([in] int param);};// 源对象class Foo : public IFooEvents{public: void FireEvent() { // 触发事件 OnEvent(42); } // 连接点方法 HRESULT Advise(IUnknown *pUnkSink, DWORD *pdwCookie) { // 连接通知接口 } HRESULT Unadvise(DWORD dwCookie) { // 断开通知接口 }};// 接收者对象class Bar : public IFooEvents{public: HRESULT FinalConstruct() { // 注册接收事件 } void OnEvent(int param) { // 处理事件 }};

7.2 COM+事件服务的高级应用

7.2.1 COM+事件服务的优势与特点

COM+事件服务是在COM的基础上提供的一个更高级的事件分发机制。它解决了COM事件模型中的一些限制,并增加了事务支持、事件排队和安全性等功能。通过COM+事件服务,开发者可以更容易地实现事件的发布和订阅机制。

使用COM+事件服务的优点包括:

  • 事务支持 :确保事件通知和事务性操作的一致性。
  • 事件排队 :即使接收者暂时不可用,事件也可以被排队并稍后传递。
  • 安全性 :事件通知过程可以经过身份验证和授权检查。

7.2.2 在COM+环境中使用事件服务

要在COM+环境中使用事件服务,开发人员需要执行以下步骤:

  1. 在COM+组件中定义事件和订阅者。
  2. 配置COM+应用程序,确保事件服务可用。
  3. 实现订阅者对象,它可以是COM组件或服务。
  4. 在应用程序中,根据需要发布或订阅事件。

例如,使用VB.NET在COM+中实现事件订阅者可能如下所示:

Imports SystemImports System.EnterpriseServicesImports System.Runtime.InteropServices _Public Class EventSubscriber Inherits ServicedComponent  Public Event MyEvent(ByVal param As Integer) Public Sub OnEventFire(ByVal param As Integer) RaiseEvent MyEvent(param) End SubEnd Class

在上述示例中, EventSubscriber 类被标记为 ServicedComponent ,这意味着它是在COM+环境中运行的。通过 RaiseEvent 语句,该组件可以触发 MyEvent 事件,而COM+事件服务将处理事件的分发。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COM事件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实现机制,并探讨了在COM+环境中如何利用更高级的事件服务。下一章我们将介绍COM+服务的核心功能和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Visual C++实践与提高-COM和COM篇》是专注于COM技术的专著,详细介绍了COM编程基础、对象生命周期管理、接口设计、ATL使用、COM服务器实现、组件注册、事件处理、COM+服务,以及源码分析和实战应用。本书旨在帮助C++开发者提升在Windows平台下软件开发的能力,加深对COM理论的理解,并通过实例项目强化实践技能。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