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文档 > 知无涯,行无疆:和行业专家交流记录_行业大佬学习交流之

知无涯,行无疆:和行业专家交流记录_行业大佬学习交流之

 

🎓作者简介:科技自媒体优质创作者
🌐个人主页:莱歌数字-CSDN博客
💌公众号:莱歌数字
📱个人微信:yanshanYH

211、985硕士,职场15年+

从事结构设计、热设计、售前、产品设计、项目管理等工作,涉足消费电子、新能源、医疗设备、制药信息化、核工业等地方

涵盖新能源车载与非车载系统、医疗设备软硬件、智能工厂等业务,带领团队进行多个0-1的产品开发,并推广到多个企业客户现场落地实施。

 专题课程

Flotherm电阻膜自冷散热设计(90分钟实操)

Flotherm通信电源风冷仿真教程(实操)

基于FloTHERM电池热仿真(瞬态分析)

基于Flotherm的逆变器风冷热设计(零基础到精通)实操

每日篇行业发展资讯,让大家更及时了解外面的世界。

更多资讯,请关注B站/公众号【莱歌数字】,有视频教程~~

昨天跟几个智能制造领域的行业专家进行交流,有负责机器人、自动化产线、数字化产品的,有架构师、技术专家型的人,还有一些研究院院长。
 

主要就行业趋势,企业战略,产品规划,项目实施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聊到关于他们企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还有后面几年的发展规划。

原先是以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做一些非标业务为主,创业六年多,已注册上市,已经算是很了不起了。

主要还是依靠一群浙大博士等学府的高精尖人才,还有就是老板的眼光,商业战略。

但往后想要维持、或者说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光靠做非标项目,就需要更多的人力,拉更多的项目,做更多的解决方案,这样成本也会上去。

所以思考在当前行业,扩展还有其他业务。

在进行调研分析后,发现智能制造、数字化、智能工厂,是个很好的方向。

基于原先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能力,以该部分的业务为抓手,在此基础上扩展自己的数字化业务。

以企业在本行业内沉淀的经验,将软硬件结合,提供整体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

而且,今年的3月份,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国家将提供6400多亿补助在基建、乡村振兴、数字化建设等方面。

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思路,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当前他们已经有了现有的客户基础,行业积淀,已经通过机器人、自动化产线切入了市场,获得客户的基本信任。

在这个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会相对简单。

记得2018年左右,我进入一家创业公司,什么都没有,只能靠PPT出去跟甲方交流,靠的完全就是过往一些项目、产品经验。

在跟甲方汇报方案时,更多的还是宣传自己的概念、想法,因为当前没有落地的实际案例,短时间内无法获得客户的信任。

但,公司有发展目标,销售背了业务指标,所以希望每个项目都包装得很大,小到几千万,大到几个亿。

这时,就导致我们做方案时,范围很广,很多自己提供不了的东西,也写进去。

在这里,先不提销售签合同之前的过分承诺,即合同的范围没有写清楚,只写了大概,等到项目交付时,无法交付,导致尾款收不回来的尴尬境地。

这里说的是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售前解决方案不要夸大,销售不应过分承诺,实事求是,先以小点切入,创业初期,或者说对于一个新客户,先做好一个小点,获得客户信任。

另外,我们也谈到,可以跟甲方提出,项目按“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形式进行。

整体规划,就是先给客户规划设计,1-3年,甚至五年的短、中、长期,然后进行分步实施,有序执行的整体解决方案。

比如,一个新的数字化工厂,短期可以先建议客户,做到基本的信息化建设,ERP、OA系统,先把生产计划、工单信息管起来。

基础硬件设备,比如方便后续做数据采集的端口,在设备选型阶段,要跟客户提前说清楚,以及车间的整体网络布局。

对于中期、长期的规划,最终都是为了打通整个底层设备的数据流、车间业务流、顶层的信息流,让底层操作、中层执行、高层管理层都能各司其职。

让老板知道,整个企业现金流是稳定的,没有风险。

让管生产的知道,库存周转、销售数据、生产数据、采购数据,瓶颈在哪,风险在哪,以便快速应对。


第二块,我们聊到关于产品的问题。问了我一个问题,如何看待西门子、艾斯本的MES系统。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下面给大家一个MES产品国际前十排名,

图片

以上数据由MES系统十大品牌数据由CN10排排榜技术研究部门和CNPP品牌数据研究部门通过资料收集整理。

通过调研发现,西门子的MES主要做标准,依靠其对行业的深入理解,将产品标准化,接口、协议标准化。

企业要用他家的系统,必须按照其要求来,这样有利有弊。

利在于,这样倒逼相关企业,生产操作标准化,规范化,以前的操作模式不符合要求,可以统一整个行业。

弊也很明显,就是这样早期只能是在行业头部企业进行,因为小企业首要的是生存,如果为了适应西门子的系统,去改设备、改产线,成本很高,周期也很长。

反观,艾斯本(Aspen)是以企业资产绩效管理、流程仿真模拟起家的公司,后来发现在智能制造这一块也能做,因为积累了很多制造业的资源,同时沉淀了行业的积累。

所以我说,就目前的信息而言,他们和Aspen的发展路径比较相似,可以借鉴国外的优秀的商业模式。


第三块,聊到了项目实施的问题。

因为智能制造,就不得不提工厂,生产,产线工人。这里面涉及的角色很多,比如老板、信息化负责人、生产主管、班组长、一线操作工等。

每个角色,对于数字化转型,或者说我们正在干的这个事情,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如何在项目过程中,与这些干系人进行沟通,也大有学问。

这里我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在项目早期、项目实施过程和项目验收阶段的处理方法是有一些差异的。

比如, 在项目早期,要想谈下来,拿下合同,需要和销售打配合。一般对接的都是中高层、老板。

对于这样的角色,需要有高屋建瓴的规划方案设计,着眼于当前现状的同时,要放眼未来,让高管、老板看到做这件事情的价值,比如,能提高多少生产力、降低多少能耗、减少多少成本、提高多少效率。

如果一开始不能量化,可以给出一些实际的案例,或者给出前后的效果对比。首先建立感性认知,让他们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可以用一些MVP的demo、视频、仿真,甚至是新闻中出现过的案例。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跟底下的车间主任、班组长、一线操作搞好关系,耐心培训系统的操作,要有同理心,共情力。

一般这种改革的事情,都是自上而下的,上级压下来,下面必须得做。

但是他们可以不配合,因为他们觉得,这给他们造成了额外的负担,这时就需要我们、甲方去做引导、激励。

再说说,项目验收的节点,如果前期项目做的效果还不错,那自然是没话说,如果做得一般,但是跟甲方底下的人员关系搞的很好,这时候也无需担心,基本都能验收。

所以做项目管理,大部分都是在管理人,需要理解人心,同理心,共情力。


最后一个话题是,什么样的产品是好产品,我们该做什么?

这是个关于战略的问题,关乎哲学思维。

战略的本质是取舍。就是定义清楚要做啥、不做啥。

企业的每个阶段,战略是不一样的,但总的来说,就是坚持做难、但是有价值的事情。

个人认为,一个好产品就是给用户带来价值,能够解决用户的问题,是用户需要的东西。

这里还需要简单说明一下,To B的和To C的产品的差异。比如,决策链、单价、复购率、冲动消费。

B端产品相对C端产品,单价一般会偏高,几万、十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

B端产品决策链会更长。一般企业,100万以内的可能不需要竞标,事业部就可以采购,这样会好一些,但也需要层层审批。

如果是大型项目,需要竞标的情况,那需要搞定商务、技术分,面临项目、采购、IT、分管领导、甚至老板的层层筛选,打败竞争对手,这个往往需要跟踪半年,甚至更久才有结果。

基于上述特征,所以B端产品,不会存在冲动消费的情况,不像买个手机,只要自己喜欢,不管有钱没钱,都会去买,容易冲动消费。

如果是SaaS化的B端产品,复购的情况也会存在较多,但也会因为服务不到位,价格偏高,客户流失,不继续付款续约的情况。

所以,对于B端产品而言,是要有价值、被用户需要的东西,可以是实际的软硬件产品,也可以是服务。

但都需要能解决用户实际问题,给用户提供帮助,符合用户实际应用场景。

这种产品才是好产品,作为企业,就应该做难、但有价值的东西。

难在于两点,一是有技术、资源限制,形成企业的壁垒,可以长期做,二是对于客户来说有难度,有困难,有求于外部帮助,这样才需要我们。

以上,就是最近和外面几个行业专家交流的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