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文档 > 架构如钟摆:在变与不变之间优雅平衡

架构如钟摆:在变与不变之间优雅平衡

在当今数字转型浪潮中,企业在“快速创新”与“长期稳定”之间反复拉扯。是否应该重建所有架构以适应AI?又是否该死守传统系统确保安全与合规?在The Open Group阿姆斯特丹峰会上,凯捷全球 CTO Ron Tolido 借用了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比喻:“架构如钟摆”。

在演讲中,他不只是讲架构设计,更是在讲企业的“技术节奏感”——如何识时而动,何时放手、何时收紧?以下是他演讲的完整精华内容。

钟摆原理:架构演化的自然节奏

Ron提出:“我们常见的技术趋势变化,其实就像钟摆在两端之间反复摆动。”

  • 一端是极致控制(重治理、标准化、集中架构);

  • 另一端是极致自由(去中心、敏捷、自主创新)。

架构师的任务不是追随某一端的极致趋势,而“意识到钟摆在哪里,何时要握住它,何时放手让它自由摆动。”

现实例子:

  • 过去企业追求全平台整合,现在反而流行“低耦合模块化”;

  • 多年前 IT 是集中式审批,现在则强调团队自主权。

“架构并非一成不变的蓝图。它是一个动态系统,能够对环境做出回应。”

三层架构战略;构建有弹性的系统

为应对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Tolido 分享了 凯捷内部推行的“三层架构”模型:

架构层级

特征描述

典型技术

Foundational 基础层

核心系统,稳定性优先,生命周期长

ERP、核心数据库等

Composable 可组合

模块化服务,快速组合,灵活应对业务变更

API、微服务、容器平台

Edge & Emerging 前沿层

新兴技术试验场,快速迭代,高风险高回报

AI、区块链、低代码平台等

这种架构思路的关键在于:“不是所有系统都应该动起来。你要知道哪些必须稳定,哪些可以试错。”

双模式运营:架构也要有“快慢档”

Ron强调,架构的设计必须与组织运营节奏同步。他推荐采用 “Bimodal IT”(双速IT)模型:

  • 模式一(Mode 1):追求稳定、质量、合规,是运营中枢;

  • 模式二(Mode 2):鼓励敏捷、快速交付、用户实验,是创新引擎。

两个模式看似冲突,但在好的架构指导下,它们可以共存:

“没有坚实的基础,就无法实现敏捷成功。架构正是提供这一基础。”

架构卡片游戏:让抽象变得可视化

Ron 在演讲中展示了他们使用的 “架构思考卡片”——这是凯捷推出的一种决策工具,像玩牌一样,每张卡片代表一个架构趋势或技术要素,比如:

  • Platform economy(平台经济)
  •  Frictionless experience(无摩擦体验)
  • Intelligence everywhere(智能无处不在)

通过选牌、组合、排序等方式,帮助跨部门团队对齐愿景、构建共识。这是一种可视化架构语言,降低了技术沟通门槛。

架构师的责任:引导,不是控制

Ron 最后总结,现代架构师不再是“审查官”,而是:

  • 方向制定者(Direction setter)
  • 平衡调节者(Pendulum observer)
  • 趋势解码者(Trend interpreter)

他们要帮助组织找到钟摆的节奏,而不是让系统在左右极端之间来回“摇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