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文档 > 液态金属电池革新:Nature Commun.刊发固态锑电极策略,钙电池能量密度提升318%

液态金属电池革新:Nature Commun.刊发固态锑电极策略,钙电池能量密度提升318%

前言

image.png

当太阳能和风能成为电网主力,一个关键问题始终悬而未决:如何低成本、高可靠地储存这些间歇性能源?近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DOI: 10.1038/s41467-025-62080-7)的一项研究给出了新答案——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Ambri公司联合团队开发的钙-锑(Ca||Sb(s))液态金属电池,用固态锑颗粒替代传统液态正极,实现了容量、成本和寿命的三重突破,为电网脱碳提供了极具潜力的储能方案。

三大颠覆性创新

1. 固态正极自愈术  

固态锑电极在循环中自发破碎为微米颗粒,形成多孔导电网络(图1c),反应界面激增,突破固态扩散瓶颈。  

2. 负极液态合金黑科技  

钙-锂在负极共沉积形成液态Ca-Li合金(含41%锂),彻底消除枝晶风险(图4a),过电位<10mV,效率98%。  

3. 神秘三元化合物赋能  

 深度放电时意外生成LiCaSb三元合金,使容量飙至理论极限(738 mAh/g),电压保持0.87V高位(图2c)。

挑战与前景

尽管实验室数据亮眼,规模化仍需攻克:  

电解液减量:当前LiCl占比高,需开发低成本混合电解质  

密封设计:大型原型电池的封装与寿命验证  

系统集成:与光伏/风电的实时调控匹配 

Ambri公司已启动中试研发。正如通讯作者Hojong Kim指出:“这项技术为构建去碳化电网提供了新基石,但产业化道路仍需产学研深度协作。” 

 未来启示:  

 当全球储能产业困于“锂资源焦虑”时,此项研究证明:地壳富集的钙(4.1%)与锑(0.2%) 通过巧妙的电化学设计,可释放出媲美锂电的性能。或许,摆脱稀缺元素依赖,才是储能真正的“终极答案”。

figure 1

图1:固态电极的「自愈式破碎」奇迹

固态锑电极的破碎现象与高容量机制

图1:固态锑的破碎及其引发的高容量效应

(a) 块状锑电极在520°C的CaCl₂-LiCl电解质中恒流放电(25mA)至不同容量(160,320,480,660,731mAhg⁻¹)的电位曲线。

(b) 对应(a)中各放电状态的锑电极横截面光学图像,以及160mAh g⁻¹和660mAhg⁻¹下的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锑电极破碎并形成Ca-Sb化合物(基于EDS点分析)。

(c) 经历~1100次充放电循环(主要在C/5倍率,0.6-1.3V区间)后,完全充电态脱盐锑正极的SEM图像:呈现由微米级颗粒组成的多孔网络结构。

(d) 颗粒状锑的平衡电位(方形符号)通过库仑滴定测定,与本研究液态CaCl₂-LiCl电解质(红线)及前人固态CaF₂电解质¹⁶(蓝线)的二元Ca-Sb合金电动势对比。

(e) 液态CaCl₂-LiCl电解质中二元Ca-Sb合金(54-65at%Ca)的电动势测量。所有结果在两组相同三电极体系中复现成功。

figure 2

图2:神秘三元合金打破容量封印

锑颗粒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与表征。

a 在520°C下,使用共晶CaCl₂-LiCl电解质,于三电极电解池中,装载于不锈钢(SS)支架内的锑颗粒电极在不同充放电倍率(25–500mA,电极面积A=0.50cm²)下的电位曲线,并与图1d测定的平衡电位(Eeq)进行比较。

b 锑电极在不同倍率下的比充/放电容量、库伦效率和能量效率随循环次数的变化关系。这些测量重复进行了三次,结果相似。

c 锑电极在恒定C/6倍率下进行10次充放电循环后,达到各自放电状态时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能谱分析(EDS)结果和X射线衍射(XRD)图谱。

figure 3

图3:全电池实测碾压锂电数据

钙|氯化钙-氯化锂|固态锑(Ca|CaCl₂-LiCl|Sb(s)) 电池的演示与性能。

a 钙||固态锑(Ca||Sb(s)) 电池示意图,以及钙负极(0.70g)和锑正极(0.70g)初始构型的实物照片和元素X射线分布成像图。

b 在520°C下,使用电解液(120g),以C/2倍率(250mA)运行100次充放电循环的代表性电池电压曲线。

c 比充/放电容量、库伦效率和能量效率随循环次数的变化关系。这些结果在另一套相同结构的电池组装上得到了复现。

figure 4

图4:液态合金负极破解百年枝晶难题

液态钙合金负极的非原位表征与动力学研究。

a 光学图像显示,在100次充放电循环后(图3),将盐层通过浸泡在二甲亚砜(DMSO)中去除(左图)并进行横截面切割(右图)的完全充电负极上未形成枝晶。

b 负极的X射线衍射(XRD)图谱,表明存在一种被鉴定为Li₂Ca相的钙锂合金。

c 负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和钙元素能谱(EDS)分布图,表明发生了亚共晶反应(21)。

d 在三电极电解池中,液态钙合金在不同电流倍率(15–150mA)下充放电循环期间的过电位。测量结果仅采用单套三电极电解池装置获得。

figure 5

图5:9个月暴力测试上演「逆生长

钙|氯化钙-氯化锂|固态锑 (Ca|CaCl₂-LiCl|Sb(s)) 电池的长周期循环性能。

展示了在约9个月时间内,进行4000次0.6至1.2V之间的充放电循环(标称倍率C/1.3 (4A,~200mAcm⁻²))的电池放电容量、库伦效率和循环能量效率。 

黑色方块符号表示的数据点,是在完全放电状态下额外施加0.6V恒压浮充0.5小时后测得的放电容量;该操作使得后续循环的容量稳定提升。 

该电池使用7.0g锑作为正极,3.3g钙作为负极,602g电解液,并在520°C下运行。 

测量结果仅采用单组电池获得,该电池在常压大气环境下密封运行。

【注】小编水平有限,若有误,请联系修改;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