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文档 > 制造企业AI智能体数字化转型:质量检测系统架构与算法选型_ai+质量缺陷识别模型

制造企业AI智能体数字化转型:质量检测系统架构与算法选型_ai+质量缺陷识别模型


制造企业AI智能体数字化转型:质量检测系统的架构设计与算法选型全解析

数据框架

标题

制造企业AI智能体数字化转型:质量检测系统的架构设计与算法选型全解析

关键词

制造数字化转型;AI智能体;质量检测系统架构;计算机视觉;缺陷检测算法;工业物联网(IIoT);边缘计算

摘要

质量检测是制造企业的“生命线”,但传统人工/自动化检测存在效率低、漏检率高、无法适配复杂场景等痛点。AI智能体(具备自主感知、推理、决策能力的智能系统)通过融合计算机视觉、边缘计算、工业物联网(IIoT)等技术,为制造企业提供实时、高精度、可进化的质量检测解决方案。本文从概念基础→理论框架→架构设计→算法选型→实践落地的全链路视角,解析AI智能体在制造质量检测中的技术逻辑:

  • 用第一性原理拆解质量检测的本质问题;
  • 构建“感知-边缘计算-智能决策-执行-数据中台”的分层架构;
  • 结合工业场景需求,给出算法选型的“三维度决策模型”(准确性、实时性、泛化性);
  • 通过真实案例验证架构与算法的落地效果。
    本文既是技术指南,也是战略参考——帮制造企业从“被动引入AI”转向“主动设计AI智能体系统”。

1. 概念基础:制造质量检测的痛点与AI智能体的价值定位

1.1 领域背景化:制造企业的质量检测困境

制造企业的质量检测需解决三大核心问题:

  • 精准性:识别微小缺陷(如芯片划痕、汽车零部件裂纹);
  • 实时性:生产线节拍要求(如3C产品组装线每秒处理2-3件);
  • 适应性:适配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如定制化家电)。

传统方案的局限性:

  • 人工检测:漏检率约5%-15%(疲劳导致),成本占总质量成本的30%以上;
  • 传统机器视觉:基于规则(如模板匹配、边缘检测),无法处理复杂缺陷(如纹理异常、变形);
  • 早期AI方案:依赖云端计算,延迟高(≥100ms),无法满足实时性要求。

AI智能体的核心价值:将“被动检测”转为“主动感知-决策-优化”的闭环系统——通过实时采集数据、动态调整模型、自动执行决策,解决传统方案的“精准性-实时性-适应性”三角矛盾。

1.2 历史轨迹:从“工具化检测”到“智能体检测”

制造质量检测的进化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 核心技术 优势 局限性 人工检测 人眼+经验 灵活 效率低、漏检率高 自动化检测 机器视觉(规则) 速度快 无法处理复杂缺陷 第一代AI检测 深度学习(云端) 精准识别复杂缺陷 延迟高、依赖网络 AI智能体检测 边缘计算+深度学习+IIoT 实时、精准、可进化 需要数据治理与系统集成

1.3 问题空间定义:AI智能体需解决的四大核心问题

AI智能体在质量检测中的问题空间可拆解为:

  1. 感知问题:如何从多模态数据(视觉、激光、超声)中提取有效特征?
  2. 实时问题:如何在边缘设备(如工业相机、PLC)上实现毫秒级推理?
  3. 泛化问题:如何让模型适配不同产品、不同生产线?
  4. 闭环问题:如何将检测结果反馈到生产环节(如调整机床参数),实现“检测-优化”闭环?

1.4 术语精确性:关键概念澄清

  • AI智能体:在制造场景中,指具备“感知(采集数据)、推理(分析缺陷)、决策(判定结果)、执行(触发动作)、学习(迭代模型)”能力的自主系统;
  • 质量检测类型:按缺陷维度分为表面缺陷(划痕、污渍)、尺寸缺陷(公差超差)、性能缺陷(电机转速不达标);
  • 工业物联网(IIoT):连接工业设备(传感器、PLC、机床)的网络,实现数据实时传输;
  • 边缘计算:在靠近数据生成端(如生产线)的设备上处理数据,减少云端延迟。

2. 理论框架:质量检测的第一性原理与AI智能体的数学逻辑

2.1 第一性原理分析:质量检测的本质是“特征映射问题”

质量检测的核心逻辑可抽象为:
缺陷判定=f(产品特征,缺陷规则) 缺陷判定 = f(产品特征, 缺陷规则) 缺陷判定=f(产品特征,缺陷规则)
其中:

  • 产品特征:从传感器数据中提取的结构化信息(如图像的纹理、形状,激光的尺寸);
  • 缺陷规则:判定缺陷的标准(如“划痕长度>0.5mm则为不合格”);
  • f(·):映射函数(从特征到缺陷判定的关系)。

传统方案的**f(·)是“人工规则”(如模板匹配的阈值),而AI智能体的f(·)**是“数据驱动的非线性函数”(如深度学习模型)——通过学习大量标注数据,自动发现特征与缺陷的关联。

2.2 数学形式化:缺陷检测的分类与回归问题

质量检测通常转化为分类问题(判断“合格/不合格”)或回归问题(预测缺陷的位置、大小)。

2.2.1 分类问题的数学表达

对于分类任务(如表面缺陷检测),常用交叉熵损失函数衡量模型预测与真实标签的差异:
LCE=−1N∑i=1N[yilog⁡(pi)+(1−yi)log⁡(1−pi)] L_{CE} = -\\frac{1}{N} \\sum_{i=1}^N \\left[ y_i \\log(p_i) + (1-y_i) \\log(1-p_i) \\right] LCE=N1i=1N[yilog(pi)+(1yi)log(1pi)]
其中:

  • ( N ):样本数量;
  • ( y_i ):第( i )个样本的真实标签(1=缺陷,0=合格);
  • ( p_i ):模型预测第( i )个样本为缺陷的概率。
2.2.2 回归问题的数学表达

对于回归任务(如尺寸检测),常用**均方误差(MSE)**损失函数:
LMSE=1N∑i=1N(yi−y^i)2 L_{MSE} = \\frac{1}{N} \\sum_{i=1}^N (y_i - \\hat{y}_i)^2 LMSE=N1i=1N(yiy^i)2
其中:

  • ( \\hat{y}_i ):模型预测的缺陷尺寸/位置;
  • ( y_i ):真实的缺陷尺寸/位置。

2.3 理论局限性:AI智能体的“能力边界”

AI智能体并非“万能”,其局限性需明确:

  1. 数据依赖性:深度学习模型需要大量标注数据(如1万张以上缺陷图像),小样本场景性能下降;
  2. 泛化边界:模型在训练数据的“分布外”(如未见过的缺陷类型)泛化能力差;
  3. 可解释性不足:深度学习模型是“黑盒”,无法解释“为什么判定为缺陷”,不符合工业场景的合规要求;
  4. 实时性约束:复杂模型(如Transformer)的推理延迟高,无法在边缘设备上运行。

2.4 竞争范式分析:三种检测方案的对比

范式 核心技术 准确性 实时性 泛化性 适用场景 传统机器视觉 规则+特征工程 中 高 低 简单缺陷(如尺寸检测) 纯深度学习 CNN/Transformer 高 中 中 复杂缺陷(如表面纹理) 混合范式(规则+深度学习) 规则过滤+深度学习分类 高 高 高 多品种、小批量场景

结论:混合范式是当前制造场景的最优选择——用规则过滤简单缺陷(如尺寸超差),用深度学习处理复杂缺陷(如纹理异常),平衡准确性与实时性。

3. 架构设计:AI智能体质量检测系统的分层模型

3.1 系统分解:“五层次”架构设计

AI智能体质量检测系统需覆盖“数据采集→处理→决策→执行→优化”全流程,采用分层架构(分离 concerns,便于扩展):

graph TD A[感知层:数据采集] --> B[边缘计算层:实时处理] B --> C[智能体决策层:缺陷判定] C --> D[执行层:动作触发] D --> E[数据中台:模型迭代] E --> A[感知层:数据采集]
3.1.1 感知层:多模态数据采集

感知层是AI智能体的“眼睛”,负责采集产品的物理特征数据,核心组件包括:

  • 传感器:视觉(工业相机,如Basler、海康威视)、激光(3D激光雷达,如SICK)、超声(用于内部缺陷检测);
  • 数据采集模块:工业网关(如研华、西门子),实现传感器数据的标准化(如将图像转为JPEG格式,激光数据转为点云)。

设计要点

  • 传感器选型需匹配缺陷类型(如表面缺陷用高分辨率相机,内部缺陷用超声传感器);
  • 数据采集频率需高于生产线节拍(如生产线每秒处理2件,采集频率需≥3fps)。
3.1.2 边缘计算层:实时数据处理

边缘计算层是AI智能体的“快速反应大脑”,负责在靠近生产线的设备上处理数据,解决云端延迟问题。核心组件包括:

  • 边缘节点:工业计算机(如NVIDIA Jetson Xavier NX、Intel NUC),运行轻量化AI模型;
  • 边缘存储:本地SSD,存储实时数据(如1小时内的图像),避免网络拥堵。

关键功能

  • 数据预处理:图像增强(如直方图均衡化解决光照变化)、点云滤波(去除噪声);
  • 实时推理:运行轻量化模型(如MobileNet、YOLOv8-nano),实现毫秒级缺陷检测;
  • 数据压缩:将原始图像压缩为低分辨率(如从1920×1080转为640×480),减少传输带宽。
3.1.3 智能体决策层:核心逻辑引擎

智能体决策层是AI智能体的“思考大脑”,负责缺陷判定与决策,核心组件包括:

  • 感知模块:融合多模态数据(如视觉+激光,判断产品的表面与尺寸缺陷);
  • 推理模块:运行混合范式模型(规则+深度学习),输出缺陷类型、位置、严重程度;
  • 学习模块:增量学习(用新数据更新模型)、迁移学习(将模型适配到新生产线);
  • 决策模块:根据缺陷严重程度触发动作(如“轻微缺陷→标记,严重缺陷→剔除”)。

设计模式

  • 采用微服务架构:每个模块独立部署(如感知模块用Python,推理模块用C++),便于扩展;
  • 采用事件驱动架构:当边缘计算层输出缺陷信号时,触发决策模块的动作。
3.1.4 执行层:动作落地

执行层是AI智能体的“手”,负责将决策转化为实际动作,核心组件包括:

  •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生产线设备(如传送带停止、机器人抓取);
  • 工业机器人:剔除缺陷产品(如ABB机器人抓取不合格零件放入废料箱);
  • 报警系统:向工人发送缺陷提醒(如LED屏显示“第3条生产线出现表面划痕”)。

设计要点

  • 执行层需与现有MES系统(制造执行系统)集成,获取生产线的实时状态(如当前工单、产品类型);
  • 动作响应时间需≤100ms(匹配生产线节拍)。
3.1.5 数据中台:模型迭代与知识沉淀

数据中台是AI智能体的“知识库”,负责存储、治理数据,并支持模型的持续迭代。核心组件包括:

  • 数据存储:分布式数据库(如Hadoop、ClickHouse),存储历史数据(如1年的缺陷图像);
  • 数据治理:数据清洗(去除模糊图像)、标注(用LabelStudio标注缺陷)、特征工程(提取图像的纹理特征);
  • 模型管理:MLflow或TensorFlow Extended(TFX),实现模型的版本控制、部署、监控;
  • 知识图谱:构建缺陷-原因-解决方案的关联图谱(如“划痕→机床刀具磨损→调整刀具参数”)。

关键价值

  • 解决“数据孤岛”问题:整合感知层、边缘层、执行层的数据;
  • 支持“持续学习”:用新数据训练模型,提升泛化能力。

3.2 组件交互模型:闭环流程示例

以“汽车发动机缸体表面缺陷检测”为例,组件交互流程如下:

  1. 感知层:工业相机采集缸体图像(分辨率1920×1080,帧率5fps);
  2. 边缘计算层:用OpenCV做直方图均衡化,用YOLOv8-nano模型推理(延迟≤20ms),输出“划痕”缺陷;
  3. 智能体决策层:融合激光数据(判断尺寸是否合格),决策“剔除该缸体”;
  4. 执行层:PLC控制传送带停止,机器人抓取缸体放入废料箱;
  5. 数据中台:存储该缸体的图像、缺陷类型、处理动作,用于后续模型训练。

3.3 可视化表示:系统架构图

graph LR subgraph 感知层 A[工业相机] --> B[激光雷达] B --> C[超声传感器] C --> D[工业网关] end subgraph 边缘计算层 E[边缘节点(Jetson Xavier)] --> F[边缘存储(SSD)] end subgraph 智能体决策层 G[感知模块] --> H[推理模块] H --> I[学习模块] I --> J[决策模块] end subgraph 执行层 K[PLC] --> L[工业机器人] L --> M[报警系统] end subgraph 数据中台 N[数据存储(Hadoop)] --> O[数据治理(LabelStudio)] O --> P[模型管理(MLflow)] P --> Q[知识图谱] end D --> E E --> G J --> K M --> N Q --> G

4. 算法选型:基于工业场景的“三维度决策模型”

4.1 算法选型的核心维度

制造场景的算法选型需平衡准确性、实时性、泛化性三个维度:

  • 准确性:模型识别缺陷的能力(用F1-score衡量,≥99%为优秀);
  • 实时性:模型推理的速度(用帧率FPS衡量,≥30fps为实时);
  • 泛化性:模型适配不同产品/生产线的能力(用迁移学习后的F1-score衡量,≥95%为优秀)。

4.2 不同缺陷类型的算法选型

根据缺陷类型的不同,选择对应的算法:

4.2.1 表面缺陷检测(如划痕、污渍)

核心需求:识别复杂纹理、微小缺陷。
推荐算法

  • 轻量化CNN:MobileNet(深度可分离卷积,减少计算量)、ShuffleNet(通道 shuffle,提升效率);
  • 目标检测模型:YOLOv8-nano(实时目标检测,帧率≥60fps)、EfficientDet(平衡准确性与速度);
  • 自监督学习:MoCo(无监督预训练,减少标注成本)。

代码示例(用PyTorch实现MobileNet表面缺陷分类):

import torchimport torch.nn as nnfrom torchvision.models import mobilenet_v3_smallclass SurfaceDefectClassifie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num_classes=2): super().__init__() self.backbone = mobilenet_v3_small(pretrained=True) # 替换最后一层分类头 self.backbone.classifier[3] = nn.Linear(self.backbone.classifier[3].in_features, num_classes)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self.backbone(x)# 初始化模型model = SurfaceDefectClassifier(num_classes=2)# 推理示例(输入:640×640×3的图像)input_tensor = torch.randn(1, 3, 640, 640)output = model(input_tensor)print(output.shape) # torch.Size([1, 2])
4.2.2 尺寸缺陷检测(如公差超差)

核心需求:高精度测量(误差≤0.01mm)。
推荐算法

  • 传统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用Canny边缘检测提取轮廓,用CNN修正边缘误差(解决光照变化问题);
  • 3D点云算法:PCL(Point Cloud Library)的ICP(迭代最近点)算法,精准匹配3D模型与点云数据;
  • 单目视觉测距:基于相机内参的三角测量法,结合深度学习优化(如LSTM预测尺寸变化)。
4.2.3 性能缺陷检测(如电机转速不达标)

核心需求:分析时间序列数据(如电流、振动)。
推荐算法

  • 时序卷积网络(TCN):处理长序列数据,捕捉时间依赖;
  • Transformer(带位置编码):识别时序数据中的异常模式(如电机电流的突增);
  • 孤立森林(Isolation Forest):无监督异常检测,适用于无标注的性能数据。

4.3 边缘设备的算法优化

边缘设备(如Jetson Xavier)的计算资源有限(如8GB内存、GPU算力32 TOPS),需对算法进行轻量化优化

  1. 模型量化:用TensorRT将FP32模型转为INT8,减少内存占用(降低50%),提升推理速度(提升2-3倍);
  2. 模型剪枝:去除神经网络中的冗余连接(如用PruneTool剪枝MobileNet的卷积层),减少计算量;
  3. 知识蒸馏:用大模型(如ResNet50)训练小模型(如MobileNet),保留大模型的准确性。

4.4 边缘情况处理

制造场景中存在大量边缘情况(如光照变化、遮挡、小缺陷),需针对性优化:

  • 光照变化:用CLAHE(限制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预处理图像,增强暗部细节;
  • 遮挡:用注意力机制(如SE注意力模块)增强缺陷区域的特征权重;
  • 小缺陷:用高分辨率相机(如500万像素)或超分辨率算法(如ESRGAN)放大图像,提升小缺陷的识别率。

5. 实际应用:从试点到规模化落地的实施路径

5.1 实施策略:分三阶段落地

AI智能体质量检测系统的实施需遵循“试点→推广→闭环”的渐进式策略:

5.1.1 阶段1:试点(单条生产线,单一缺陷类型)
  • 目标:验证架构与算法的可行性;
  • 步骤
    1. 选择“高痛点”生产线(如缺陷率高、人工检测成本高的线);
    2. 采集1万+张缺陷图像(用LabelStudio标注);
    3. 部署边缘计算层与智能体决策层,测试准确性(F1-score≥98%)与实时性(FPS≥30);
  • 输出:试点报告(包括缺陷识别率、效率提升率、成本降低率)。
5.1.2 阶段2:推广(多条生产线,多缺陷类型)
  • 目标:实现跨生产线的适配;
  • 步骤
    1. 用迁移学习将试点模型适配到新生产线(如从汽车缸体到轮毂的表面缺陷检测);
    2. 集成IIoT平台与MES系统,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
    3. 培训工人操作系统(如如何查看缺陷报告、如何触发模型更新);
  • 输出:规模化部署方案(包括设备清单、网络架构、运维流程)。
5.1.3 阶段3:闭环(检测-生产优化)
  • 目标:实现“检测-生产”的闭环优化;
  • 步骤
    1. 用数据中台的知识图谱关联缺陷与生产参数(如“划痕→刀具磨损→调整刀具进给速度”);
    2. 部署自主学习模块,用生产数据自动更新模型(如每周用新缺陷数据训练模型);
    3. 建立KPI体系(如缺陷率下降率、成本降低率),持续监控系统性能;
  • 输出:智能质量检测体系(具备自感知、自决策、自优化能力)。

5.2 集成方法论:与现有系统的对接

AI智能体需与制造企业的现有系统集成,避免“信息孤岛”:

  • 与MES系统集成:获取生产线的实时状态(如工单编号、产品类型),将检测结果反馈到MES(如标记不合格产品的工单);
  • 与IIoT平台集成:采集设备的运行数据(如机床的温度、转速),关联缺陷与设备状态(如“机床温度过高→产品变形”);
  • 与ERP系统集成:将质量数据反馈到供应链(如“某批次原材料导致缺陷率上升→调整供应商”)。

5.3 部署考虑因素

  • 边缘vs.云端:边缘处理实时数据(如缺陷检测),云端处理非实时数据(如模型训练、大数据分析);
  • 设备兼容性:选择支持工业协议(如Modbus、OPC UA)的传感器与边缘设备,确保与现有设备的兼容;
  • 网络延迟:采用工业以太网(如EtherCAT),确保数据传输延迟≤10ms;
  • 冗余设计:部署双边缘节点(主备),避免单点故障。

5.4 运营管理:持续优化的关键

  • 模型监控:用Prometheus+Grafana监控模型的准确性(F1-score)、实时性(FPS)、资源占用(CPU/GPU使用率);
  • 模型更新:采用增量学习(用新数据更新模型,避免重新训练),每月更新一次模型;
  • 故障排查:建立日志系统(如ELK Stack),快速定位问题(如“边缘节点宕机→查看日志中的错误信息”);
  • 人员培训:定期培训工人与运维人员(如如何标注数据、如何调整模型参数)。

6. 高级考量:AI智能体的扩展与伦理问题

6.1 扩展动态:从“单一检测”到“全链路智能”

AI智能体的未来扩展方向包括:

  • 多模态融合:结合视觉、听觉(如电机的异常噪音)、触觉(如产品的硬度)数据,提升缺陷识别率;
  • 跨场景迁移:用小样本学习(Few-shot Learning)将模型从“汽车制造”迁移到“电子制造”(只需100张标注数据);
  • 自适应学习:实时调整模型参数以适应生产环境变化(如光照突然变暗,自动增强图像亮度);
  • 数字孪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质量检测(如用数字孪生模型预测“调整机床参数后,缺陷率会下降多少”)。

6.2 安全影响:AI智能体的风险防控

  • 数据安全:传感器数据需加密传输(如用TLS 1.3),存储在加密数据库(如AES-256);
  • 模型安全:防范对抗攻击(如恶意修改图像导致漏检),采用鲁棒性训练(如在训练数据中添加扰动);
  • 系统安全:边缘设备需设置访问控制(如SSH密钥登录),定期更新固件(防止漏洞攻击)。

6.3 伦理维度:AI决策的可解释性与就业影响

  • 可解释性:采用神经符号AI(Neural Symbolic AI)结合规则与深度学习,让模型能解释“为什么判定为缺陷”(如“该区域的纹理与正常样本的差异超过阈值”);
  • 就业影响:AI会替代部分人工检测岗位,但会创造新岗位(如AI模型训练师、系统运维人员)——企业需开展技能转型培训(如教工人如何标注数据、如何分析模型报告)。

6.4 未来演化向量:从“智能体”到“自主系统”

AI智能体的终极目标是自主系统——无需人工干预,能自动完成:

  1. 感知:自动识别新的缺陷类型(如从未见过的划痕形状);
  2. 决策:自动调整检测策略(如增加相机的采样频率);
  3. 执行:自动触发生产调整(如调整机床的刀具参数);
  4. 学习:自动用新数据训练模型(无需人工标注)。

7. 综合与拓展:跨领域应用与战略建议

7.1 跨领域应用:从制造到泛工业场景

AI智能体的质量检测方案可扩展到其他工业场景:

  • 物流:检测快递包装的破损(用视觉传感器+YOLO模型);
  • 能源:检测风电叶片的裂纹(用超声传感器+TCN模型);
  • 医疗:检测医疗器械的表面缺陷(用高分辨率相机+MobileNet模型)。

7.2 研究前沿:解决AI智能体的“卡脖子”问题

当前AI智能体的研究前沿包括:

  • 小样本学习:用元学习(Meta-Learning)解决“数据不足”问题;
  • 自监督学习:用对比学习(Contrastive Learning)减少标注成本;
  • 可解释AI:用因果推理(Causal Inference)解释模型决策;
  • 边缘AI:用存算一体(In-Memory Computing)提升边缘设备的算力。

7.3 开放问题:待解决的技术挑战

  • 如何平衡实时性与准确性:复杂模型的准确性高但实时性差,轻量化模型的实时性好但准确性低;
  • 如何实现跨行业的通用模型:不同行业的缺陷类型差异大,通用模型的泛化能力不足;
  • 如何解决AI决策的可解释性:深度学习模型的“黑盒”问题,无法满足工业场景的合规要求;
  • 如何降低部署成本:边缘设备与传感器的成本较高,中小企业难以承受。

7.4 战略建议:制造企业的AI转型之路

  1. 建立数据治理体系:收集高质量的标注数据(是AI智能体的“燃料”);
  2. 采用边缘+云端的混合架构:满足实时性与 scalability的需求;
  3. 选择“小步快跑”的实施策略:先试点再推广,避免“大而全”的项目;
  4. 与AI供应商合作:获取最新的算法与技术支持(如NVIDIA的工业AI解决方案);
  5. 培养跨领域人才:需要懂制造、懂AI、懂运维的复合型人才。

结语:AI智能体是制造质量检测的“未来引擎”

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本质是“用数据驱动决策”——AI智能体通过融合计算机视觉、边缘计算、IIoT等技术,将质量检测从“工具化”转为“智能化”,实现“实时、精准、可进化”的检测能力。

未来,随着生成式AI(如GAN生成虚拟缺陷数据)、数字孪生(虚拟模拟检测)、自主学习(自动迭代模型)等技术的发展,AI智能体将从“辅助检测”转为“主导检测”,成为制造企业的“质量大脑”。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AI智能体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越早布局,越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参考资料

  1.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Edge Computing for Industrial IoT: A Survey》;
  2. Gartner Report:《Top Trends in Manufacturing for 2024》;
  3. NVIDIA Developer Blog:《Deploying Lightweight CNNs on Edge Devices for Industrial Defect Detection》;
  4. 工业和信息化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5. 论文:《MobileNetV3: Searching for MobileNetV3》(Google)、《YOLOv8: A New State-of-the-Art for Real-Time Object Detection》(Ultr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