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考架构】云计算相关概念_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层
一、云计算相关概念:从定义到核心内涵
材料以IBM 2007年的经典定义为核心,明确了云计算的“双维度属性”——平台(基础设施)+ 应用,这是理解云计算的基础:
- 定义溯源:2007年是云计算概念落地的关键节点,谷歌与IBM的合作研究、IBM“Blue Cloud”产品发布(让数据中心像互联网一样协同运作),标志着云计算从概念走向技术实践。
- 核心内涵拆解:
- 平台维度(基础设施层):相当于“云端的操作系统”,是云计算的底层支撑,包含物理/虚拟服务器、存储区域网络(SANs)、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等,可动态部署、配置或取消服务,为应用提供计算与存储资源。
- 应用维度(服务层):指通过互联网访问的“可扩展应用程序”,基于云端大规模数据中心与高性能服务器运行,用户无需关注底层硬件,仅通过浏览器等终端即可使用(例如在线办公软件、云视频会议工具)。
二、云计算的服务方式:三层架构的“从下到上”支撑关系
材料明确了IaaS、PaaS、SaaS三类核心服务模式,三者并非独立存在,而是自上而下的支撑关系(IaaS支撑PaaS,PaaS支撑SaaS),且在“灵活性”与“方便性”上呈现反向变化趋势:
- 关键补充:材料特别强调PaaS的“核心支撑作用”——作为“云端的系统软件”,PaaS不仅提供基础API(如数据存储接口),还提供高级服务API(如人工智能分析、支付接口),是连接IaaS硬件资源与SaaS应用的“桥梁”,决定了SaaS应用的功能丰富度。
三、云计算的部署模式:基于“资源归属与访问范围”的分类
材料引用NIST(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定义,将部署模式分为四类,核心差异在于云基础设施的“归属主体”与“访问权限范围”,且明确“社区云属于公有云范畴的细分类型”:
四、云计算的发展历程:三大技术线的“并行演进”
材料从“技术溯源”角度,将云计算发展拆解为三条核心脉络,分别对应IaaS、PaaS、SaaS三种服务模式的技术根基,清晰展现了云计算是“多技术融合演进的结果”:
2. 核心思想:1台物理机虚拟多台逻辑计算机(虚拟机),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3. 演进:x86平台软件虚拟化、存储虚拟化(NAS/SAN→VTL)、网络虚拟化随服务器虚拟化兴起。
2. 演进阶段:多处理器程序运行→分布式对象→Web服务→网格计算→对等计算→效用计算(逐步走向“资源按需分配”)。
2. 落地:2003年Salesforce以SaaS模式推出CRM软件,标志从传统ASP(应用租赁服务)向成熟SaaS转型;
3. 本质:与ASP核心差异小,均为“在线软件服务”,技术与市场逐步成熟。
总结:云计算技术体系的“核心逻辑”
从材料内容可提炼出云计算的本质逻辑:以“虚拟化+分布式计算”为技术根基,通过IaaS-PaaS-SaaS三层服务架构,结合公有/社区/私有/混合四种部署模式,最终实现“资源按需分配、用户免运维、成本可控”的计算服务形态。这一体系的每一部分都围绕“降低用户技术门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展开,也是云计算能渗透到个人、企业、政府等各领域的核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