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题解题思路】2025华数杯数学建模A题解题思路+可运行代码参考(无偿分享)
注:该内容由“数模加油站”原创,无偿分享,可以领取参考但不要利用该内容倒卖,谢谢!
A 题 多孔膜光反射性能的优化与控制
在问题一中,参赛者的任务是从原始实验数据出发,分析温度、湿度、固含量三个变量对孔面积占比这一重要响应变量的影响趋势。这是一次典型的实验数据初步分析任务,重点在于构建经验性建模框架,比如可以考虑多元线性模型或带有交互项的多项式模型,并通过残差分析、拟合优度(如 $R^2$)等方式检验模型的合理性。这一阶段强调“由现象找规律”。
问题二则是在已有经验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孔结构特征(即孔面积占比)与膜光反射性能之间的数学关系。它从一个新的物理视角切入,即认为孔隙结构影响材料的光学性质,从而引出介电模型 + 反射率模型的建立。这是本题的“物理建模核心”,要求参赛者具备一定的光学理论背景,如利用介电常数、反射率的计算公式、膜层多孔率等原理,建立由“制备条件 → 孔隙结构 → 光学性能”的因果通路。该部分的建模过程理论性较强,是整题的科学性支点。
在问题三中,任务回归到“优化”这一经典建模目标上:如何通过调节实验参数(温度、湿度、固含量)来实现孔面积占比的最大化。这是典型的约束优化问题,可采用数学规划方法(如最小化负值、数值搜索等)求得最优点。参赛者不仅要利用前述模型表达响应函数,还要关注参数空间是否存在合理物理限制,优化过程是否收敛,所得结果是否具备实验可行性。
最后,问题四回到建模的逻辑原点——模型变量的合理性判断。这一问强调科研的“反思性与迭代性”:模型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需要基于数据反馈进行检验与优化。任务要求通过统计手段(如相关性分析、变量重要性排序、显著性检验)剖析变量的重要性,并据此“改写或简化模型结构”。这不仅能提升模型精度与可解释性,也有助于后续实验推广。最后,还需要重新执行优化过程,并与问题三进行对比,体现模型修正带来的结果改进或结构稳健性。
思路框架图
问题1 多孔膜孔面积占比的理论模型构建
问题1思路框架:
1. 概述:物理过程与建模框架总览
多孔膜的孔结构特征,尤其是孔面积占比,是其光反射性能的关键决定因素。该结构在多孔膜的制备过程中逐步演化形成,主要受控于DMF的蒸发、环丁砜与纤维素的析出、液滴的扩散、碰撞及融合等多重物理机制。因此,为了构建准确刻画孔面积占比的理论模型,我们必须深入剖析这些互相关联的机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将其一一表达。
整体来看,这一过程是一个典型的“自下而上”的物理系统演化:
从微观粒子的溶解与分布出发,经过中尺度的运动与碰撞,最终在宏观尺度上表现为多孔膜的结构参数。故本题采用模块化建模思路,将整个制备过程划分为六个核心环节,每个环节建立对应数学子模型,最终整合为整体系统的控制方程。
2. 蒸发动力学模型:DMF挥发行为的建模
多孔膜的初始成分为DMF(溶剂)、环丁砜(非溶剂)与醋酸纤维素(聚合物)组成的混合液。制备过程首先由DMF的蒸发驱动体系浓度不断变化,从而影响后续析出与结构转变。
我们令:
:时间t时刻DMF的质量;
:单位时间DMF的蒸发速率;
:DMF浓度;
- T:环境温度,H:相对湿度(取值 0 \\sim 1);
:与扩散/对流相关的挥发性常数;
:湿度调节系数;
:温度T时DMF的饱和蒸气压;
:环境蒸气压(设为0)
DMF蒸发可由下式建模:
其中,由 Antoine 方程计算:
这一模型反映了温度升高或湿度降低均会加快DMF蒸发,从而加速体系演化。
3. 溶质析出模型:溶解度控制的质量平衡分析
DMF的蒸发导致溶液中溶质(环丁砜和纤维素)的相对浓度不断上升,进而超过溶解度极限,诱发析出。
定义:
:DMF对环丁砜的质量溶解度;
:DMF对醋酸纤维素的质量溶解度;
:当前DMF质量;
:环丁砜、纤维素的初始质量;
、
:各自析出质量;
析出模型如下:
环丁砜:
醋酸纤维素:
这一模型基于质量平衡假设,忽略相互溶解影响,为后续液滴形成与运动模型提供输入。
4. 液滴扩散模型:小液滴的布朗运动建模
析出的环丁砜通常以小液滴形式悬浮在溶液中,并进行布朗运动,其扩散行为是驱动后续碰撞与融合的关键动力来源。
根据斯托克斯-爱因斯坦公式:
其中:
- D:扩散系数;
:玻尔兹曼常数;
:体系粘度;
- r:小液滴半径。
扩散速度可近似表达为:
考虑粘度受纤维素浓度影响,引入爱因斯坦粘度修正:
:纤维素体积分数
最终:
该式揭示温度升高或粘度下降均将提高扩散能力,加快粒子碰撞频率。
5. 小液滴碰撞模型:大液滴的初始形成机制
运动中的小液滴因随机碰撞而融合,生成大液滴。这一过程可用经典的分子碰撞理论建模。
设:
- n:小液滴数密度;
:小液滴等效直径;
:小液滴平均速度;
:每次融合的平均质量增量;
:融合概率与效率的常数。
碰撞频率为:
单位时间内形成的大液滴质量:
该部分建模主要受小液滴浓度与扩散速度主导。
6. 大液滴增长模型:小液滴吸附行为建模
当形成的大液滴逐渐长大,它们可进一步通过吸附小液滴而增大质量。
设:
- S:所有大液滴的总表面积;
:垂直运动速度;
:单位小液滴质量;
- n:小液滴数密度;
- \\beta_2:碰撞吸附效率常数;
有:
若假设 ,则得:
此为系统演化中最关键的非线性微分方程,捕捉液滴群体从小至大的动态增长。
7. 孔结构模型:孔面积占比的表达公式
大液滴在制膜后被冲洗去除,其所在区域留下一定尺寸的孔洞,对应最终膜的孔面积占比。
设:
:孔面积占比;
:最终大液滴总质量;
:比例系数(由液滴体积与孔面积映射关系推导)
则有:
最终模型形式:
其中 是由多个待定常数组成的系数向量,包括挥发系数、碰撞概率、吸附系数等。
8. 模型合理性与简化假设讨论
在本模型构建过程中,为确保可计算性与逻辑清晰性,我们做出了若干假设:
- 液滴均为球形,忽略界面张力影响;
- 粘度仅由析出纤维素控制,环丁砜贡献较小;
- 忽略小液滴生成的孔,仅考虑大液滴对孔结构的贡献;
- 每阶段参数为准定态常数,未处理全过程瞬态微分(可在问题二扩展);
我们已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分阶段、多参数联动的多孔膜孔结构形成理论模型。它能系统刻画制备条件与最终结构之间的非线性耦合关系,并为后续参数拟合与实验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Python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import pandas as pd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from scipy.optimize import least_squaresfrom mpl_toolkits.mplot3d import Axes3D# 设置中文字体和负号显示plt.rcParams[\'font.sans-serif\'] = [\'SimHei\']plt.rcParams[\'axes.unicode_minus\'] = False# 读取数据file_path = \"/mnt/data/附件2.xlsx\"df = pd.read_excel(file_path)# 显示前几行数据df.head()# 尝试读取非空行,跳过前几行说明性文字df_clean = pd.read_excel(file_path, skiprows=5)# 显示数据头部,确认字段df_clean.head()# 尝试跳过更多说明文字,只读取后面的表格数据部分df_data = pd.read_excel(file_path, skiprows=10)# 显示前几行以确认字段名df_data.head(10)# 第0行为列名,需要将其作为表头,重新读取数据df_data = pd.read_excel(file_path, skiprows=11, names=[\"编号\", \"温度\", \"湿度\", \"固含量\", \"孔面积占比\"])# 将各字段转换为数值型df_data = df_data.apply(pd.to_numeric, errors=\'coerce\')# 丢弃含NaN的行df_data.dropna(inplace=True)# 显示清洗后的数据df_data.head()# 计算每组实验(相同 T、H、SC)对应的孔面积占比平均值grouped = df_data.groupby([\'温度\', \'湿度\', \'固含量\'])[\'孔面积占比\'].mean().reset_index()grouped.rename(columns={\'孔面积占比\': \'平均孔面积占比\'}, inplace=True)# 显示处理后的数据grouped.head()# 构建用于拟合的输入输出数据X = grouped[[\'温度\', \'湿度\', \'固含量\']].valuesy = grouped[\'平均孔面积占比\'].values# 定义简化后的模型(经验形式)用于拟合def predict_A(params, X): # 参数解包 a, b, c, d, e, f = params T, H, SC = X[:,0], X[:,1]/100, X[:,2] # 温度,湿度比例,固含量 return a*T + b*H + c*SC + d*T*SC + e*T*H + f# 构建残差函数def residuals(params, X, y): return predict_A(params, X) - y# 初始参数猜测initial_params = np.zeros(6)# 最小二乘拟合result = least_squares(residuals, initial_params, args=(X, y))# 拟合结果fitted_params = result.xfitted_params
后续都在“数模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