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模之层次分析法 | 写矩阵,算权重,一致性检验!SPSSPRO,无需编程,一键搞定!
从本期开始进入数模专题(文末有数模资料福利),先从较为简单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开始吧,这也是2012年我第一次参加数模时用的方法。
既然近期目标是备战9月的研究生数模竞赛,所以咱们更关心的是:
什么样的题型可用AHP?
如何快速写代码、画图?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有必要知道啥是层次分析法(由美国数学家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看下官方定义:
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相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原来AHP中的“层次”,就是要构建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分析”指定性和定量分析。具体地,它可以处理如下评价类问题:
-
直接点的:北京、上海、广州选择一个景点旅游——要考虑景色、餐饮、住宿、交通等;
-
间接点的:对多个目标进行综合评价。
不要被定义中的诸多概念吓到,其实,它主要就干一件事——计算权重。谁权重大,谁就更重要,决策时,倾向于选它。
那如何计算权重呢?Saaty说,需要主观地去写判断矩阵(也叫成对比较矩阵),但避免你太主观了,提出一致性检验来看看你是否在“乱写”。
下面针对一个具体的评价类问题,来看看Saaty为什么要这么规定。理解了以下思路,或许你也会像Saaty一样,提出这些规定的。
AHP的思想
试想如下评价类问题:
评价的目标:为小明选择最佳旅游景点;
有两个方案:两个备选城市:北京/上海;
评价的准则:考虑这几个地方的景色、餐饮、住宿;
不需要学过AHP,自行思考的话,小明该如何选?
其实很简单,就是给北京和上海评评分嘛,谁分高,就去哪儿。
1
确定各评价准则的权重
既然选定的评价准则为:景色、餐饮、住宿。那小明首先需要扪心自问下,更看重哪个准则。
(注:在数模比赛时,选择几个准则和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个准则,最好是要有文献支撑的。比如某篇论文强调了景色的重要性等)
小明根据自己的偏好,主观地给出了这三个准则的权重。景色:0.5;餐饮:0.3;住宿:0.2 ,三者和为1。看来小明最看中的是景色。
接下来,针对景色/餐饮/住宿准则,小明还得想,北京和上海又是谁更好呢?权重如何?
2
针对准则,确定各方案的权重
这个权重当然也可以主观地给出来,也可以去搜文献,基于文献数据较为客观地给出来。
比如小明想到用5A/4A级景区数量来衡量北京/上海在景色上的表现。也可以是每平方公里的景区数、PM2.5指数等。
总之呢,小明在景色方面,认为北京权重0.6,上海权重0.4。同理,餐饮和住宿的权重也可以主观或客观地给出,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