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统计师-经济学基础知识-第七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第一节 失业理论
知识点一、失业的定义与分类
-
充分就业的实质:
-
失业类型对比:
类型 成因 特点 案例 摩擦性失业 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或流动延迟 短期、过渡性 毕业生求职空窗期 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技能/地域与需求不匹配 长期存在 传统产业工人转岗困难 周期性失业 经济周期波动导致总需求不足 与经济衰退相关 经济危机期间大规模裁员 -
自愿 vs 非自愿失业:
- 自愿失业:拒绝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不计入政策关注范围)
- 非自愿失业: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无法就业
知识点二、失业的测量
-
关键公式:
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供给=失业人口就业人口 + 失业人口\\text{失业率} = \\frac{\\text{失业人口}}{\\text{劳动力供给}} = \\frac{\\text{失业人口}}{\\text{就业人口 + 失业人口}}失业率=劳动力供给失业人口=就业人口 + 失业人口失业人口 -
测量方法:
方法 特点 适用性 登记失业率 基于行政记录,覆盖不全 我国早期主要指标 调查失业率 基于劳动力抽样调查,更全面 国际通用标准 -
奥肯定律:
- 内容:实际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 → 实际GDP低于潜在GDP约3%
- 结论:失业率与GDP增长呈反向变动
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
知识点一、通货膨胀的定义与分类
-
核心特征:
- 价格普遍、持续上涨
- 伴随货币购买力下降
-
按幅度分类:
类型 通胀率范围 经济影响 爬行通胀 1%-3% 温和刺激就业 温和通胀 3%-10% \"润滑油\"效应 飞奔通胀 >10% 经济动荡风险 恶性通胀 月均>50% 经济崩溃 -
按预期性分类:
- 可预期通胀:工资/价格同步调整(影响中性)
- 不可预期通胀:财富再分配(债权人受损、债务人受益)
知识点二、通货膨胀的度量
-
通胀率公式:
πt=Pt−Pt−1Pt−1×100%\\pi_t = \\frac{P_t - P_{t-1}}{P_{t-1}} \\times 100\\%πt=Pt−1Pt−Pt−1×100% -
价格指数对比:
指数 覆盖范围 适用场景 CPI 居民消费商品服务 民生通胀监测 PPI 工业品出厂价格 生产端成本分析 GDP平减指数 全部最终产品 宏观综合指标
知识点三、通货膨胀的成因
知识点四、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
再分配效应:
群体 影响 固定收入者 实际收入↓ 储蓄者 存款价值缩水 债务人 实际债务负担↓(意外收益) -
产出效应:
- 温和需求拉动通胀 → 短期刺激产出
- 成本推动通胀 → 失业率↑ + 产出↓
- 恶性通胀 → 经济系统崩溃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知识点一、菲利普斯曲线
-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 形状:右下倾斜
- 政策含义:通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替代关系(高通胀可降低失业)
-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 形状:垂直线(自然失业率水平)
- 结论:长期中通胀政策无效,失业率回归自然率
知识点二、学派争论
知识点三、政策启示
- 短期权衡:扩张政策可能以通胀为代价降低失业
- 长期局限:通胀预期调整后失业率回归自然水平
- 结构性改革:解决自然失业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