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管理者角度谈孩子教育
从管理者角度谈穷人思维以及对孩子的教育
说到穷人思维,造成人贫穷的因素有很多,限于我的认知,我也无法全面阐述,这里我谈谈其中几个维度。
以下是我从技术管理者的角度谈谈穷人思维是如何形成的。
过程管理
你是否发现很多富裕家庭,父母都是从事管理相关的工作,而穷人家庭的父母更多是普通员工。也就是说:
富裕家庭的父母从事的,战略规划,规则制定,执行协调,进度跟踪,结果反馈,向上管理。
而贫穷家庭的父母从事,被动接受,等待分配,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教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考核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这就形成了惯性思维
富裕家庭的父母:接受挑战,敢于尝试,站在高视点,能够宽视野,深洞察,能预判未来,规避风险,长线投资人生。
贫穷家庭的父母:畏首畏尾,遇事退缩,坐井观天,信息茧房,思维闭环,最终形成放羊循环。
对于孩子的教育
富裕家庭的父母:你要考100分,为了达成目标,你应该这样分解,第一步,第二部,第二部……
贫穷家庭的父母:你考100分,我给你买XXXX玩具/奖励。中间环节呢?不知道,没有中间环节。
达成目标的核心是中间的步骤,富裕家庭的父母从事管理相关的工作擅长做计划,分解,执行,检查,改进,这是他们的日常工作。
贫穷家庭的父母,被动接受上面的工作安排,他们不知道在工作分配给他们的时候经过那些步骤,他们只需考虑把工作做完,然后递交结果,公司会给予奖励。所以他们会要求自己的孩子,你要考100分,完成这个任务,我给你奖励,完不成任务打一顿。至于完成这100分的中间环节(计划,分解,检查,改进),他们不知道,也从未想过。而是一句,动点脑子,自己想一想,孩子还是没有懂,当去问具体方法时,得到的回答是:这还要人教吗,你长脑袋是干嘛的,这那么大的人了。
很多时候,穷人父母以为他许个愿,事情就做完了。从小开始念叨:你将来长大了做科学家,去当官,去做老板。在我看来这种念叨跟对着佛祖许愿没有本质区别。等你长大了,他的愿望你没有实现,他反过来抱怨:我都把路给你指得明明白白的,结果你搞得一团糊涂。当你问他你把什么指明白了,他回答:我说的还少吗?你还要我说什么呢,你怎么就时不明白呢?父母把他们自己当初的许愿,当成付出的行动过程了,如果这样能行,那你就什么都不用做了,烧烧香可能更靠谱。
反观富裕家庭的父母,会动用身边的一切资源,自己资源,自己父母的资源,外公外婆家的资源,甚至不搭边的远房亲戚,还用通过资源互利方式,你帮我孩子,我帮你孩子,你孩子来我单位上班,给你安排妥妥的。我的孩子去你单位上班。从小学开始,就一步一步的规划,学什么专业,上什么学校,毕业去哪里工作。有新闻报道,很多中产家庭已经开始为孩子锁定未来的伴侣了,从小两个家庭就常常在一起搞活动,给孩子们制造机会。
富人看过程,穷人看结果,富人以过程为导向,穷人以结果为导向。
当你的孩子成家后也会用同样的思维教育他们的孩子。这种思维跟学历无关,所以通过教育是改变不了现状的,成人教育并不能提升成人的认知,即使博士学位也是如此。很多博士在工作岗位上仍然是被管理者,被动接受工作,等待分配任务。
在企业管理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将不称职的人晋升到管理层(通常是“忠层管理”),他们为了自己位子和业绩,通过高压手段要求下属,给出结果,管理方式就是以结果为导向,只为他上司负责。
时间管理
被管理者痛苦的根源是什么?是无法对时间做主。
很多企业会对给员工培训时间管理,但是从未意识到时间线的概念。管理层多把时间管理理解成 Schedule(计划表)或者 ToDo List (待办事项)。
我理解的时间管理是 Time Master 我不知道怎么翻译更贴切,这个概念来自美国的一部科幻美剧,有个组织负责宇宙时间线的管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线,这个时间线一旦被打乱,就会影响他的节奏,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连锁反应。
每个人都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线,可能执行的时候会出现偏差,但大体上不会有什么问题。员工也是如此,每个人,每天做什么还是心里有数的,可是常常会被临时任务穿插进来,导致后面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所以时间管理核心就是不要打乱每个人的时间线。
富裕家庭的父母更多是时间管理者,能够掌控时间,安排时间,调整时间。
贫穷家庭的父母只能是被安排时间,调整时间,打乱时间,最终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时间雪崩。
贫穷家庭的父母会将这种现象传递到孩子的身上。他们会打乱孩子的时间线,例如孩子计划早上起来先玩半小时,然后看书,写作业。父母会要求孩子,先写作业,再看书,都完成了才能玩。有时父母还会插入新的学习任务,剥夺孩子玩的时间。这与他们上司对待他们情形是一样的。
问题归因
贫穷家庭的父母面对问题,总是找理由,常常把问题归于外部原因。例如孩子撞到桌子上,父母会说,打桌子,都怪他,这种思维讲影响孩子一生。进入社会后把自己的工作不易,生活不好全部归为外部因素,看到别人的成功,总是认为是外部因素,而不是别人更努力。
富裕家庭的父母面对问题,总是想办法,怎么解决,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思维闭环
例如老板都是资本家,企业剥削我们的剩余价值…… 此处省略一千字,资本家把牛奶倒进河里也不给穷人喝…… 再次省略一千字,这种闭环思维在上学期间就开始了。
再举一例,穷人说富人“人傻钱多”,穷人会不断暗示自己,说服自己,富人人傻,穷人才聪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寻找与自己观点契合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逢人别说富人人傻钱多,就这样穷人在自己的闭环思维中无法自拔,无法实现升维思考。
你会发现网上的杠精几乎都是穷人,富人没有时间跟你杠。点开他们的头像,他们特点是,没有粉丝,话语偏激,每次只能抓住一个观点,没有全局思考能力。
耐心倾听
我遇到很多老板和企业高层,我发现他们有一个特点,能够耐心倾听,耐心的听完你讲的话,并且说出的话让人很舒服。
而穷人的特定是,无法耐心听完别人讲的话,急于反驳对方,让人很烦。穷人总是认为自很NB,喜欢人前ZB,从未意识的自己是个SB。
而你跟富人谈话,即使你所讲的内容是他的专长,你在班门弄斧,他也不会立即拆穿你,而是装作不懂,继续听你,听完后还会赞赏一下,让你洋洋得意。
通常贫穷家庭的父母没有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同时用自己的惯性思维(闭环思维,自己永远是对的),要求孩子按照自己意愿去执行。
期待效应
贫穷家庭的父母都很有眼力见,长期职场形成惯性思维,他们总是期望家人和孩子有有眼力见。
他们期望孩子能主动完成作业,主动练琴…… 这就是职场上公司对他的期望。
前面说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线和节奏安排,除此之外的任何事都跟我无关,甚至视而不见,躲避,远离……
压力传导
在前面我阐述了富裕家庭的父母通常从事管理工作,上层给他们的压力,他们可以分解和向下传导。而贫穷家庭的父母多普通员工,被动接受管理,对于压力只能自己承受,尤其是一线或社会底层的打工人,压力无法再继续向下传导,长期处于压力无法释放的状态,他们只能对家人发火或者传导到孩子的身上。
笨鸟先飞
把改变命运这项压力传递给下一代,对孩子说笨鸟先飞,但是他们自己却不飞,而是在窝里下蛋,然后将自己的压力专递给下一代。
制定规矩
贫穷家庭的父母常常给孩子制定规矩,所谓的规矩无非是照搬上司给他们的制定的KPI指标的那套做法。他们根本不明白什么是KPI,他们理解的是:定规矩,做不到就惩罚。
活人让尿憋死
让我们思考一下,是谁逼死了杨白劳?是黄世仁吗?我们从小就是被这样教育的,但思考过后我发现显然不是,逼死杨白劳的不是债务,而是他自己。
是穷人逼死自己,穷人思维把路堵死,把自己逼入绝境的。最后为了逃避现实,选择自杀。
请问自杀能解决问题吗?显然不能,问题依然存在,依然为得到解决。
不解决问题,不思考,不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一味退缩,通过自残,希望引起债权人的怜悯和同情。
嫉贤妒能
富人会利用身边的圈子和人脉,分享信息和资源,找到身边的朋友一起做事,实现双赢,即最大化利用人脉。穷人思维是我希望你过的好,但别比我过的好。当穷人有机会晋升到管理层或者成为小老板时,他们不会给身边的人分享。例如招聘时他们不会把机会留给熟人,他们担心太熟不好管理,朋友比自己能力强担心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掌控思维
很多人错误的把掌控当成管理,这种现象尤其显著的出现在女性管理者中,女性天生有掌控欲望,掌控自己的男朋友,老公,孩子,家庭,财产…… 这会给自己带来安全感。掌控能力并不是管理能力,掌控更多是占有欲。
很多妻子没有任何理财能力,也不懂金融知识,为了所谓安全感而掌控家庭资产,结果就是资产负增值。
妈宝男/妈宝女
贫穷家庭的父母对孩子有天生的掌控感,这在心理学上叫“家族派遣理论”,他们用自己信息茧房里的认知,为孩子安排他们的人生轨迹。最终他们教育出更符合他们心里需求的妈宝男和妈宝女。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特指这种行为——「情感勒索」
什么是情感勒索?
以爱之名,施以控制,变相强迫对方做出违背自我意愿的事情,就是情感勒索。它常常涵盖了下述六个步骤:
- 勒索者提出“要求”
- 被勒索者“抵抗”
- 勒索者施加“压力”
- 勒索者持续“威胁”
- 被勒索者“顺从”
- 形成恶性循环,不断“重复上演”
有一种父母:
- “你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我们”
- “这点委屈都受不了,出去外面怎么办?”
- “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好。”
- “我都付出这么多了,你怎么还不明白。”
父母通过「这都是对你好」语言,对孩子进行情感勒索,让孩子陷入自责,逼迫孩子妥协。久而久之,一段扭曲、压抑、缺乏有效沟通的亲子关系就此形成。
养儿防老
还有些贫穷家庭的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资产,存在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孩子工作之后,他们的想法是自己不用在工作了,会要求孩子每个月支付几千块的赡养费用。而富裕家庭的父母,他们思想是不给孩子添麻烦,自己仍然努力工作,还会利用自己的一切资源给孩子的人生和事业铺路。
现实情况是养儿不能防老,现在的社会自己养活自己都很难,老人生病,孩子如果照顾老人就必须请假,如果是大病就要辞职照顾老人,一旦孩子辞职就没有了收入,只会加速返贫,为不怎么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所以只有有钱才能防老,此时雇保姆/请护工才是最优解。
听话
所有鲁泽(lose 失败者)在孩子面前都是成功者。
社会上绝大部分人是平庸的鲁泽,如果你的想法是对的,那么你的钱包中为什么没有你想要的?
你用失败的人生脚本,教育孩子,试图让你的孩子重演一遍,如果孩子有歧义,你就说他不听话。
这就是为啥,穷人世代穷,他们强迫孩子走上一条自认为正确的穷途。
为啥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在社会上混的风生水起?因为他们没有听家长的话,没有重蹈覆辙。
替代孩子做决定
贫穷家庭的父母,常常否定孩子的选择,担心孩子会做错,总是替孩子做决定。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被家长强化,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听之任之,放弃了主动,成为被动的等待者,因为家长会安排好的。
在职场中就会折射出,不懂给下属分配工作,不懂放权,总是担心他们干不好,干杂,自己亲力亲为。
教育认知
教育淘汰机制并不是淘汰孩子,而是淘汰那些对教育认知和理解不透的家长。
穷人鸡娃,富人鸡自己!!!
由于贫穷家庭父母多是通过高考最终获得大学学历,又通过学历红利进入企业,所以他们认为学历非常重要,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与他们周围人的差距是什么?他们都有相同的学历,差距在于能力。
读书(上学)分成三个段位:
- 第一个阶段,学习知识,小镇做题家
- 第二个阶段,运用知识,掌握一种非体力劳动技能
- 第三个阶段,创造知识,改变命运,跃迁阶层,自我实现
贫穷家庭的父母一般到第二个阶段就停滞不前了,他们在企业中的角色是运用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运用知识的技能越来越熟练而已。
贫穷家庭的教育是拼分数,拼学历,不注重素质培养,所选专业多是理工科,将来进入会社能在百万求职大军披荆斩棘,杀出一条生路。富裕家庭更注重孩子的通识,思维,认知教育。
高学历 = 高素质
生活中我们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多基层工作人员,素质低。
完整的教育应该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
高学历素质高,并不是因为他们学的知识多,所以素质高,实际上高素质跟学历没有任何关系,更多是家庭教育的结果,能读到大学毕业,一般家庭都比较殷实,富裕家庭的孩子完成了完整的教育闭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在他们的家庭教育阶段,得到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他们懂得怎么跟各种人相处,心里更健康,他们没有底层人的自卑感和对社会不满的戾气。
出身贫困家庭的孩子,父母是社会底层人,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失败,然后摆烂,没有“社会教育+自我教育”。他们所处的家庭多多少少都存在问题,留守儿童,放养不管,家长管他们方式是用呵斥,殴打方式。所以他们从小就没有得到尊重,不懂得跟人相处。
最典型的就是保安,城管。他们服务于给他们工作的人,虽然见到你点头哈腰问好,但是他们内心里充满了憎恨。
最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JC叔叔的素质直线上升,尤其是一线城市的JC。这是因为之前的JC主要来自各种“警校” ,而现在JC主要来源是公安大学。
贬低别人
我们常常听到很多妻子会说:“你看XXX家老公如何如何”,老公反驳:“那你跟他过去”。
大多数无能又自卑的父母,用一种贬低子女的心态去教育孩子,常常喜欢批评贬低孩子,挑剔他的毛病,不断攻击他,挑战底线,很少会肯定他,称赞他,即孩子做的多么优秀也不会得到表扬。
孩子数学得了100分,他会视而不见,孩子不会得到表扬,转而攻击孩子70分的语文成绩,把孩子批评的一无是处。
降维思维
穷人总是在网上问上升通道,寒门还能出贵子吗?穷人的出路是什么?穷人怎么跃迁阶层?
首先看看自己,你的出路是什么?然后告诉我,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如果你自己都想不明白,无论怎么鸡娃都没有用。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是选赛道,二是职业规划。
选赛道就是选择行业,你也可以随时换赛道。职业规划就是怎么升职加薪,一步步走上管理层。
教育规划也是如此,如果你在职场不成功,又如何指导孩子成功呢?又哪来的自信?几乎每个贫穷家庭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规划都充满了自信。
通常贫穷家庭的家长会潜移默化地给孩子大脑中植入「降维思维」例如:
将来可以做个老师,考个公务员,再不行还可以回老家…… 我并不是说这些职业不好,这些职业都是躺平摆烂的职业,极度安稳收入平平,这些职业是有悖你的跃迁阶层的初衷的。当然如果你此前生活在农村,现在确实实现了阶层跃迁。但是如果你生活在一线城市,去做这些职业,这是阶层滑落。
赚钱的认知
怎么赚钱,学校不会教你,因为老师也不知道,老师因为自己赚不到钱都「躺平」了。
普通打工人家庭的父母也无法告诉孩子怎么赚钱,如果他们知道怎么赚钱,就不用掏空六个钱包给孩子买房子了,也不会为了孩子的愿发愁了。
大部分工薪家庭父母对赚钱的认知是不足的,他们认为:
- 收入 = 工资
- 赚工资 = 上班工作
- 高工资 = 好工作
- 好工作 = 体制编
这些父母会在小时候潜移默化的给孩子植入「降维思维」,获得高学历后降维打击,抢低学历和社会底层人的饭碗。例如博士毕业后做中小学老师。
是什么决定的薪资的高低?「工资」的「高低」取决于岗位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为企业/社会创造的「价值」。
工作分为两类:「运用知识」的工作和「创造知识」的工作。
运用知识的工作:是重复工作,不具备稀缺和不可替代,创造价值及其有限。
创造知识的工作:具备岗位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是「价值」的创造者。
底层出身的父母让孩子用高学历从事那些简单、重复、可替代、不稀缺、不创造价值的工作,最终孩子比他们自己更平凡,没能实现阶层跨越,甚至他们的下一代还可能阶层滑落。
这种思维这才是贫穷的本质!!!
我学不会
知乎上看到一个答主的回答:
家里有很多亲戚从事土木工程相关工作,所以我从小也对工地有一些了解,在工地上,工人分很多种,其中力工负责扛钢筋、推小车、筛沙子等等,要做大量凌乱的力气活,工资低且十分累人。
比力工好一点的是技工,比如抹灰工,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抹灰儿”的,这种技工工资可以达到每月一万多,而从力工转变成技工,其实只需要跟老师傅学一学,积累一些经验就行,但即使这样,工地上还是有很多上了岁数的人仍然在做苦力活,他们的理由是:
“我学不会,我也只能做做力气活了。”
这让我想到,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底层的体力工作者,在企业中,其实在企业中很多拥有高学历的白领也是如此。我就问那些文职员工,你们怎么不学学Office 编程?深入一下Excel ,学学Photoshop,window 等等…… 他们的回答跟那些杂工一样:
我学不会[飙泪笑]
例如这些简单的工作,设置Outlook收发邮件,安装打印机和驱动都不会,也不想学。我曾经手把手教他们,他们根本没有学习态度,不走心,教完就忘。
最终,他们跟工地上的杂工一样。文职员工工资低,没有成就感,容易被替代,一眼可以看到头的职业生涯,并且他们拒绝自我提升。
那技术人员呢?也是如此,包括程序员,都存在思维固化的现象,一旦掌握了某种技术就开始吃老本,本能的拒绝新技术。
对吃苦的理解
不要高估自己的意志力,不要低估自己的欲望。
穷人认为干体力活是吃苦,穷人父母常常指着路边的清洁工,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跟他一样。不好好学习只能去工地搬砖……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吃苦?我认为延迟满足、控制欲望、自制力、自控力、以及深度思考的能力,长时间聚焦一件事,持之以恒,从而放弃享受、娱乐、放弃社交、放弃对物质的追群、抑制生理和心理的欲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忍受孤独、不被理解、被人诽议。
心里上的吃苦远远要比生理上更吃苦,生理上的吃苦(重体力劳动)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内啡肽。甚至能让人产生依赖和快感,例如健身,马拉松和撸铁会让人上瘾,所以骆驼祥子才那么有动力拉黄包车,这是多巴胺激励回路的作用。我们也能从农村出生的父母身上看到,他们在城市里呆不住,闲下来,不干点啥,就屋脊六兽,这是因为缺多巴胺造成的,着跟吸毒戒断一个道理,多巴胺戒断。
再举一个例子,穷人认为物质贫乏是吃苦,每日粗茶淡饭,是过苦日子,是吃苦,有钱了一定要报复性消费。那每天陪客户,山珍海味,胡吃海喝,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你认为谁更能吃苦?前者生活方式能活到80岁,后者40岁就出现四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控制不好后面好药上胰岛素,本人目前40多岁,就是三高,我庆幸的是我已经完成了富一代资本积累,给了孩子一个很高的起点。
时代红利
有些人不承认富人思维,认为很多富人是时代红利给的。还举例,例如改革开放政策红利,使很多人暴富。
我想说,无论那个时代,同处那个时代的人民,为什么有些人就抓住了时代红利,更多的人并没有,也没有实现共同富裕。
按照时代红利论,应该同处一个时代的人实现共同富裕才对。为什么人还会有人贫穷呢?
我本人是2000来深圳,经历了深圳高速发展的时代红利,可是我依然贫穷,为什么?因为人赚不到他认知意外的钱,面对时代红利,摆在你的面前,一个个机会从我眼前飘过,熟视无睹。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运气不是,撞天婚,机会来你,你能抓住吗?
机会有两种:
1. 纯随机,装狗屎运,这种情况是不长久的,如同赌博,你不可能每次都红,有赌博致富吗?
2. 是选择和决策的结果,这才是常态,面对机会来临,通过分析,做了正确选择。
几乎所有穷人都认为,富人是纯靠机会撞运气。
选择和决策需要什么条件呢?
需要信息处理能力,学习分成为20%系统知识(来自学校),80%的碎片化知识(来自社会知识)也叫信息。决策需要的是社会知识也称也可以称为阅历。这种能力并不是人人都具备,同样一条新闻,穷人看到的是新闻,富人看到嗲是上商机。
就这样富人能在众多的人群中做了正确决策,而他周围的邻居,朋友,同学,等等都无视这次机会。富人连续几次都做了正确的决策,就会他周围人甩了数条街。10年之后同学相聚,同学们是不会承认自己无能的,而是认为他全靠运气,人们总是寻找外因,并冠以合理的理由,试图说服自己,我不比他差,他全是靠运气。
最后
“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也不懂得在适当时机向他们索要,因此最终导致子女们一辈子艰难,一辈子朝他们索要!” ----- 沙拉·伊马斯《特别狠心特别爱II:赢在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