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文档 > 面阵相机和线阵相机的区别_阵列相机

面阵相机和线阵相机的区别_阵列相机


概念

面阵相机

. 面阵相机

  • 工作原理: 它的感光元件(通常是 CCD 或 CMOS 传感器)是一个二维的像素阵列(像一个网格)。一次曝光就能捕捉到整个视场范围内的完整二维图像

  • 成像方式: 类似于人眼或者传统的胶片相机,瞬间记录下整个场景。

  • 特点:

    • 瞬时成像: 适合拍摄静态物体或动态场景中的某一瞬间。

    • 结构相对简单: 不需要物体或相机本身做相对运动即可成像。

    • 帧率有限: 受限于传感器读取速度和数据传输速度。

    • 应用场景: 极其广泛,包括数码相机、手机摄像头、监控摄像头、工业视觉中的静态或中低速检测、医疗成像、科学成像等几乎所有需要“拍照”或“拍视频”的领域。

  • 图像获取: 一次曝光得到一幅完整的图片。

线阵相机

线阵相机

  • 工作原理: 它的感光元件只有一行(或几行)像素。它不能通过一次曝光获得完整的二维图像。为了形成一幅图像,必须让被拍摄的物体相对于相机做匀速直线运动(或者让相机扫描运动物体),相机以固定的时间间隔(行频)连续读取这一行(或几行)像素的数据。这些一行行的数据被拼接起来,最终形成一幅二维图像。

  • 成像方式: 类似于平板扫描仪扫描一张纸,或者卫星对地扫描成像。是“逐行扫描”累积成像。

  • 特点:

    • 需要相对运动: 必须依赖物体或相机移动才能成像。

    • 超高分辨率: 在运动方向上(扫描方向)理论上可以达到无限高的分辨率(只要移动足够慢,行频足够高)。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分辨率由单行像素的数量决定,可以做得非常高。

    • 高行频: 每秒能采集的行数非常高,适合高速运动的物体。

    • 无运动模糊(理论上): 每行像素的曝光时间极短(微秒级),在正确配合运动速度的情况下,可以“冻结”高速运动的物体。

    • 应用场景: 主要用于需要连续扫描高速运动物体或需要超高分辨率的工业检测领域,例如:

      • 印刷品质量检测(纸张、薄膜连续高速通过)

      • 纺织品检测

      • 液晶面板、太阳能电池板检测

      • 卷材(钢板、铝箔、塑料薄膜)表面检测

      • 邮件分拣

      • 卫星遥感成像

  • 图像获取: 通过连续扫描多行数据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图片

区别

核心区别总结表

特性 面阵相机 线阵相机 感光元件 二维像素阵列 (面) 一维像素阵列 (线) 成像原理 一次曝光捕获完整二维图像 需相对运动 + 逐行扫描 + 拼接成二维图像 是否需要运动 不需要 (可拍摄静态场景) 必须有精确控制的相对运动 分辨率优势 整体分辨率由阵列大小决定 扫描方向分辨率理论上无限高,垂直方向由单行像素数决定 (可做得很高) 速度优势 帧率受限于传感器读取速度 行频极高,适合超高速运动物体 运动模糊 曝光时间内物体运动会产生模糊 单行曝光时间极短,可极大减少运动模糊 (需精确控制) 结构复杂性 相对简单 相对复杂 (需精密运动控制或同步) 典型应用 拍照、视频、监控、静态/中低速检测 高速运动物体连续检测、超大幅面/高精度扫描

几个需要理解的概念

帧率(Frame Rate) 与 行频(Line Rate) 的区别         

✅ 帧率(Frame Rate) vs 行频(Line Rate)的区别 项目         帧率(Frame Rate) 行频(Line Rate) **适用相机类型** 面阵相机(Area Scan) 线阵相机(Line Scan) **定义**   每秒采集的完整图像张数 每秒采集的图像行数 **单位**   fps(frames per second) Hz 或 kHz(lines per second) **举例** 30 fps = 每秒30张图   10 kHz = 每秒10,000行 **图像构成** 一次性采集整张图像 逐行采集,后期拼接成完整图像  

相机传输数据的网络带宽占用计算

✅ 带宽计算公式中的“图像数据量”指的是什么

在公式:

带宽(bps) = 图像数据量 × 帧率(或行频) × 像素位深

  • 图像数据量 指的是:

    • 横向像素数(Width)

    • 不包括纵向像素数(因为行频已经表示每秒多少行)

  • 像素位深每个像素的位数(如8bit、16bit)

  • 对于线阵相机

  • 公式简化为:
    • 带宽 = 横向像素数 × 像素位深 × 行频

  • 对于面阵相机

  • 公式为:
    • 带宽 = 横向像素数 × 纵向像素数 × 像素位深 × 帧率

✅ 举个例子

面阵相机和线阵相机数据量及带宽占用计算的比较 相机类型 横向像素 纵向像素 像素位深 帧率/行频 带宽计算方式 面阵相机 1920 1080 8bit 30 fps 1920×1080×8×30 = 497.7 Mbps 线阵相机 2560   ----     24bit(16+8) 10 kHz 2560×24×10,000 = 614.4 Mbps

✅ 总结一句话

“帧率”用于面阵相机,表示每秒拍多少张图;“行频”用于线阵相机,表示每秒拍多少行图;带宽公式中的“图像数据量”仅指横向像素数,不包括纵向像素数。

线阵相机为什么只关注“横向像素”和“行频”,而不像面阵相机那样考虑“纵向像素”或“帧数”?


✅ 原因一句话总结:

线阵相机的传感器只有一行像素,纵向像素是靠“行频 × 时间”逐行拼接出来的,不是一次拍出来的。

线阵相机 每秒行频 与图像张数关系

你问得非常关键,线阵相机为什么只关注“横向像素”和“行频”,而不像面阵相机那样考虑“纵向像素”或“帧数”?


✅ 原因一句话总结:

线阵相机的传感器只有一行像素,纵向像素是靠“行频 × 时间”逐行拼接出来的,不是一次拍出来的。


✅ 详细解释

 

项目     面阵相机   线阵相机   传感器结构 横向×纵向二维阵列,如 2048×1536 只有一行像素,如 2048×1 一次成像内容 一张完整的二维图像 仅一条线(1行) 图像如何形成 一次快门完成 连续拍摄多行,**拼接**成一张“高”图 帧率 vs 行频 每秒钟拍多少张完整图像(FPS) 每秒钟拍多少行图像(Hz) 纵向像素(图像高度) 由传感器决定,固定值 由用户设定或软件截取**,如“每3000行拼成一张图

在工业机器视觉领域,提到“动态场景下拍摄效果”,很多工程师和用户第一反应是:帧率越高,动态性能越强

但其实——这个认知是片面的

帧率≠动态性能

帧率(FPS)确实是相机的一项关键参数,它表示相机每秒钟可以采集并传输多少帧图像。看起来好像帧率越高,画面就越“跟得上”运动物体的变化?

其实不然。

帧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

  • 相机接口带宽(如GigE、USB3.0、Camera Link等);

  • 图像数据的压缩程度;

  • 分辨率大小;

  • 图像格式(RAW、YUV、JPEG等)。

换句话说:帧率反映的是数据传输能力,而不是拍摄能力

举个例子:

你可以每秒拍60张图,但如果每张图都模糊,那就没意义了。

✅真正影响动态清晰度的,是“曝光时间”

在动态场景中,比如:

  • 高速产线检测;

  • 工业机器人定位抓取;

  • 高速运动物体的瑕疵识别;

你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帧率,而是曝光时间

什么是曝光时间?

曝光时间就是图像传感器感光的持续时间。它决定了画面中“运动物体”是否会被拖影或模糊。

  • 曝光时间短:快门开合快,能“冻结”运动

  • 曝光时间长:容易形成拖影或模糊。

1080P、2k、4k、帧、fps等概念区别

这几个概念我就不重复造轮子了    程序员可乐 说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