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导向的转型设计:TOGAF®如何构建企业能力地图
在数字化转型项目中,很多企业起步时常见的做法是“先上系统,再梳理流程,最后补治理”。这样的顺序往往带来“业务未清先动IT”的后果,最终形成一堆孤岛系统与脱节数据。
而 TOGAF 提供了一条不同的起点——从“能力(Capability)”出发,规划可持续、可扩展的转型路径。本期我们聚焦:企业能力建模在 TOGAF 中的技术定位、建模逻辑与实际落地方法。
什么是“能力”?为什么是转型的核心?
在 TOGAF 中,能力被定义为:
“An ability that an organization, person, or system possesses. A business capability is a particular ability that supports the business goal.”(《TOGAF® Standard, 10th Edition》)
简言之,能力代表组织“做某件事情的能力”,它是跨流程、跨系统、跨部门的横向集合。例如:
业务目标
支撑能力
提升客户留存率
客户数据整合能力、精准营销能力、客户服务响应能力
降低运营成本
自动化运维能力、供应链可视化能力、成本分析能力
这些能力并非等同于组织结构或系统功能,它们是一面向目标的“能力视角”,为转型规划提供稳定的、低耦合的抽象层。
TOGAF 中的能力建模框架
能力在 ADM 方法中的位置:
在 TOGAF 的 ADM(架构开发方法)流程中,“能力”贯穿多个阶段:
- 
阶段 A(架构愿景):确定业务目标与需要提升/新建的关键能力
 - 
阶段 B(业务架构):绘制能力地图、评估当前能力状态
 - 
阶段 E(机会与解决方案):制定能力提升路径与项目组合
 - 
阶段 F(迁移规划):将能力演进路径转化为项目计划和里程碑
 
能力与其他架构元素的关系:
[战略目标]
↓
[业务能力] ←→ [服务] ←→ [流程] ←→ [系统] ←→ [数据]
- 
能力是与“目标”对齐的抽象
 - 
每项能力可以由多个“服务”支撑
 - 
服务依赖于流程和系统实现
 - 
系统之间通过数据流连接能力执行
 
如何构建一张企业能力地图(Capability Map)
一个标准的能力建模过程包括以下四个技术步骤:
1明确能力维度与粒度
TOGAF 建议从一级能力(Domain Level)到三级能力(Component Level)分层设计
示例:
- 
一级能力:客户管理
 - 
二级能力:客户服务管理、客户数据管理
 - 
三级能力:客户画像构建、客户满意度分析等
 
2参考行业能力框架(可选)
利用已有行业框架(如BIZBOK、APQC PCF、银行业BCM)提高建模效率
TOGAF 支持与外部能力框架对齐,避免“从0开始造轮子”
3能力评估与打分
依据五维度评估法(人员、流程、技术、数据、治理),对每项能力评分(常见1–5级
标记出短板能力(能力差但关键)与冗余能力(强但不匹配战略)
4建立能力路线图(Capability Roadmap)
将优先提升的能力与转型目标绑定,制定能力建设的节奏和阶段
对应到后续项目集与IT实施计划中
工具与建模实践建议
工具/平台
用途
ArchiMate(+ TOGAF 内容框架)
可视化能力与架构元素之间的关系
Excel / Bizzdesign / LeanIX
绘制能力地图、评分与路径规划
PowerPoint / Visio
面向业务汇报的能力展示图表
建图技巧:
- 
使用层级色块(矩阵)表达一级-二级能力结构
 - 
用颜色或热度图标识能力评估等级(红/黄/绿)
 - 
区分“现有能力”、“目标能力”、“提升中能力”
 
常见误区与实践建议
误区
建议做法
把组织结构图当能力图
组织结构是职能维度,能力图应基于目标与产出设计
把系统清单当作能力清单
系统支撑能力,但不能等同于能力
忽略粒度分层
能力要分层级,不可过粗也不可过细
让转型有章可循,从能力地图开始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不在于“引入了多少新技术”,而在于“是否建立起支撑战略目标的核心能力”。TOGAF 提供了清晰的能力建模方法、评估逻辑和路径规划机制,帮助企业用能力语言而非系统语言思考问题,从而建立可落地、可扩展的转型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