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文档 > [开关电源-拓扑系列]基础拓扑之Buck+Boost+Buck-Boost工作原理(CCM模式)_buckboost

[开关电源-拓扑系列]基础拓扑之Buck+Boost+Buck-Boost工作原理(CCM模式)_buckboost


文章目录

    • 引言
    • Boost工作原理和公式推导
    • Buck工作原理和公式推导
    • Buck-Boost工作原理和公式推导
    • 拓展

引言

在开关电源中,Boost、Buck、Buck-Boost三种常见的、非隔离型的、升降压拓扑。下面将介绍这三种拓扑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公式推导,为了便于记住三种拓扑的结构,下面将直接横向对比三种拓扑电路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D为PWM的占空比。为推导的简洁与方便理解,下面的公式推导将忽略二极管管压降Vd。

Boost工作原理和公式推导

Boost电路-升压电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工作模态分为:模态一:MOS管导通;模态二:MOS管截止。

模态一:MOS管导通

该模态下,MOS管导通接地,此时输入电压Vi给升压电感充电。Diode正极接地、负极接输出,无法形成压差,因此为截止状态。输出由输出电容提供能量。

模态二:MOS管关断

该模态下,MOS管截止,此时升压电感由于电感特性,电流不能突变(电压可以突变),将继续流向右侧。此时Diode导通。此时为输出和输出电容供电的电压为输入电压Vi与电感电压的串联,并且此时升压电感的内部为左负右正,输出电压=输入电压Vi+电感电压VL,即可实现升压。

可见:电感的作用是储能和升压;二极管则是应用了它的单向导通特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Q为MOS管简称)

下面将通过两个工作模态的变化过程,根据伏秒积平衡:升压电感在MOS导通和截止时变化的能量相同,计算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的关系。

模态一:MOS管导通过程,即升压电感充电过程,此时电感的伏秒积为: ( V i −0)∗ T o n = V i ∗D∗T (V_i-0)*T_{on}=V_i*D*T (Vi0)Ton=ViDT

模态二:MOS管截止过程,即升压电感放电过程,此时电感的伏秒积为: ( V o − V i )∗ T o f f =( V o − V i )∗(1−D)∗T (V_o-V_i)*T_{off}=(V_o-V_i)*(1-D)*T (VoVi)Toff=(VoVi)(1D)T

由伏秒积可得: V i ∗D∗T=( V o − V i )∗(1−D)∗T V_i*D*T=(V_o-V_i)*(1-D)*T ViDT=(VoVi)(1D)T

可得: V o = V i1 − D V_o=\\frac{V_i}{1-D} Vo=1DVi D=1− V iV o D=1-\\frac{V_i}{V_o} D=1VoVi

倘若考虑二极管管压降Vd,可得: V o = V i1 − D − V d V_o=\\frac{V_i}{1-D}-V_d Vo=1DViVd D=1− V i V o + V d D=1-\\frac{V_i}{V_o+V_d} D=1Vo+VdVi

Buck工作原理和公式推导

Buck电路-降压电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工作模态分为:模态一:MOS管导通(Diode截止);模态二:MOS管截止(Diode导通)

模态一:MOS管导通(Diode截止)

该模式下,MOS管导通,二极管负极Vi,正极GND,无法形成正向压差,Diode反向截止。此时输入电压Vi为电感充电,电感两端电压左正右负,电感储存能量。同时为输出滤波电容和负载供电。

模态二:MOS管截止(Diode导通)

该模式下,MOS管截止,由于电感电流不能突变,电感电流依然往右移动,电感的两端电压左负右正。同时电感电流通过二极管进行续流(二级管也称续流二极管),结合输出滤波电容为输出负载供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Q为MOS管简称)

下面将通过两个工作模态的变化过程,根据伏秒积平衡:升压电感在MOS导通和截止时变化的能量相同,计算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的关系。

模态一:MOS管导通过程,即电感充电过程,此时电感的伏秒积为: ( V i − V o )∗ T o n =( V i − V o )∗D∗T (V_i-V_o)*T_{on}=(V_i-V_o)*D*T (ViVo)Ton=(ViVo)DT

模态二:MOS管截止过程,即升压电感放电过程,此时电感的伏秒积为: ( V o −0)∗ T o f f = V o ∗(1−D)∗T (V_o-0)*T_{off}=V_o*(1-D)*T (Vo0)Toff=Vo(1D)T

由伏秒积可得: ( V i − V o )∗D∗T= V o ∗(1−D)∗T (V_i-V_o)*D*T=V_o*(1-D)*T (ViVo)DT=Vo(1D)T

可得: V o = V i ∗D V_o=V_i*D Vo=ViD D= V oV i D=\\frac{V_o}{V_i} D=ViVo

倘若考虑二极管管压降Vd,可得: V o =( V i + V d )∗D− V d V_o=(V_i+V_d)*D-V_d Vo=(Vi+Vd)DVd D= V o + V d V i + V d D=\\frac{V_o+V_d}{V_i+V_d} D=Vi+VdVo+Vd

Buck-Boost工作原理和公式推导

Buck-Boost电路——升降压电路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工作模态可分为:模态一:MOS管导通(Diode截止);模态二:MOS管截止(Diode导通)

模态一:MOS管导通(Diode截止)

该模式下,MOS管导通,二极管负极Vi,正极负,无法形成正向压差,Diode反向截止。此时输入电压Vi为电感充电,电感两端电压上正下负,电感储存能量。由于二极管截止,因此电流无法形成回路,无法给输出电容和负载供电。此时输出由输出电容供电。

模态二:MOS管截止(Diode导通)

该模式下,MOS管截止,由于电感电流不能突变,电感电流依然往下移动,电感的两端电压上负下正。同时电感电流通过二极管进行续流(二级管也称续流二极管),为输出滤波电容和负载供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Q为MOS管简称)

下面将通过两个工作模态的变化过程,根据伏秒积平衡:升压电感在MOS导通和截止时变化的能量相同,计算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的关系。

模态一:MOS管导通过程,即电感充电过程,此时电感的伏秒积为: ( V i −0)∗ T o n =( V i −0)∗D∗T (V_i-0)*T_{on}=(V_i-0)*D*T (Vi0)Ton=(Vi0)DT

模态二:MOS管截止过程,即升压电感放电过程,此时电感的伏秒积为: ( V o −0)∗ T o f f = V o ∗(1−D)∗T (V_o-0)*T_{off}=V_o*(1-D)*T (Vo0)Toff=Vo(1D)T

由伏秒积可得: V i ∗D∗T= V o ∗(1−D)∗T V_i*D*T=V_o*(1-D)*T ViDT=Vo(1D)T

由于输出为负,所以: V o =− V i ∗ D1 − D V_o=-\\frac{V_i*D}{1-D} Vo=1DViD D= − V o V i − V o D=\\frac{-V_o}{V_i-V_o} D=ViVoVo

倘若考虑二极管管压降Vd,可得: V o =− V i ∗ D1 − D − V d V_o=-\\frac{V_i*D}{1-D}-V_d Vo=1DViDVd D= − V o − V d V i − V o − V d D=\\frac{-V_o-V_d}{V_i-V_o-V_d} D=ViVoVdVoVd

拓展

  1. 同步整流:将拓扑中的二极管更换为MOS管,并加入控制。减小二极管管压降带来的损耗,提高效率。
  2. 上述讨论的均为非同步的Buck、Boost、Buck-Boost拓扑
  3. 上述的工作模态及输入输出电压公式均是拓扑工作在CCM模式下推导得到。其中CCM (ContinuousConduction Mode)连续导通模式,即一个开关周期内,电感电流不会到0A。这些拓扑还可工作在BCM(Boundary Conduction Mode)临界导通模式和DCM(Dis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非连续导通模式。不同工作模式下,工作模态、输入输出电压关系以及应用场景均有区别。

DCM模式的分析,参考:小北设计

Boost的DCM模式:http://www.pcballegro.com/pcbshiji/yingj/311.html

Buck的DCM模式:http://www.pcballegro.com/pcbshiji/yingj/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