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M网络图上的ES、EF、LS、LF是干嘛的怎么计算下一个节点的数值_最早开始时间(es)、最早完成时间(ef)、最晚开始时间(ls)、最晚完成时间(lf)和浮动
PDM(前导图法)网络图,以下是关于 ES(最早开始时间)、EF(最早完成时间)、LS(最晚开始时间)、LF(最晚完成时间) 的核心概念、计算规则及实战应用详解。您的图片虽然展示的是需求管理内容,但PDM网络图属于进度管理范畴,两者独立但互补。
一、四大时间参数的作用
🔍 关键意义:
- ES/EF → 确定项目最短工期
- LS/LF → 识别关键路径(浮动时间为0的活动链)
- TF → 衡量进度灵活性(TF>0可延迟,TF=0为关键活动)
二、PDM网络图计算规则(6步流程)
案例背景
某软件开发项目PDM图如下(活动关系:完成-开始FS):
A(3天) → B(5天) → D(2天) ↗ ↘ C(4天) → E(6天) → F(3天)
步骤1:计算ES与EF(正向推导,从开始到结束)
- 规则:
- 首活动ES = 0
- 本活动EF = ES + 活动持续时间
- 后续活动ES = 所有紧前活动EF的最大值(多个前置时取Max)
计算过程:
✅ 项目总工期 = 所有终活动EF的最大值 = 17天
步骤2:计算LS与LF(反向推导,从结束到开始)
- 规则:
- 终活动LF = 项目总工期(或客户要求期限)
- 本活动LS = LF - 活动持续时间
- 前置活动LF = 所有紧后活动LS的最小值(多个后续时取Min)
计算过程:
步骤3:汇总并识别关键路径(TF=0的活动)
🔥 关键路径:A → B → E → F(总工期17天)
三、计算流程图解
正向计算(ES/EF) 反向计算(LS/LF)A(0-3) → B(3-8) → D(8-10) A(0-3) → B(3-8) → D(12-14) ↘ ↗ → E(8-14) → F(14-17) → C(0-4) ↗ ↗ C(4-8) ↗ ↗
- 红色路径:ES=LS 且 EF=LF(关键活动)
- 蓝色活动:存在浮动时间(C的TF=4天,D的TF=4天)
四、实际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 进度压缩:优先压缩关键路径活动(如缩短E的开发时间)
- 资源优化:将非关键活动资源(如C、D)调至关键路径
- 风险监控:浮动时间为0的活动延迟将直接导致项目延期
📌 重要提醒:
您提供的图片(需求管理过程)是项目范围控制基础,而PDM网络图是进度管理工具。实际项目中需先通过需求管理明确活动清单,再构建PDM图计算时间参数!
如需结合具体题目演练,请提供PDM图或活动关系表,我将逐步解析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