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未曾涉足的地方:建筑、景观建筑和环境规划中的虚拟现实
沉浸式技术对设计感知、协同与决策的变革性影响
杜浩邦 徐海翔
摘要:本人第四阶段设计课进入了盗梦空间设计组,采用VR头显设备进行空间建构和尺度体验。因此,本人选择了虚拟现实和VR集成BIM在建筑辅助设计和景观与城市规划的应用和前景分析这一研究方向。虚拟现实(VR)技术是通过沉浸式三维场景将传统二维设计拓展为可“身临其境”体验的“设计空间”,使设计师能实时检验光影、体量与材质效果。VR集成BIM等数字工具,实现从信息模型到沉浸式可视化的无缝转换,大幅提高方案评审效率、减少返工成本,并支持异地协同评审,增强跨学科沟通与公众参与。在景观与城市规划中,基于VR的虚拟实验可模拟环境参数对人流与活动感知的影响,为设计决策提供实证依据。目前,硬件(头显分辨率、追踪技术)与模型构建(高精度扫描、数据集成)仍是主要瓶颈;成本与可用性限制了大规模普及。展望未来,轻量化高分辨率头显、多用户云XR平台与AI辅助设计的融合,将推动VR在建筑、景观及环境规划领域的常态化应用,助力形成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生态,实现更高效、可持续与参与性的设计创新。
关键字:虚拟现实设计;辅助设计;建筑信息建模与协同
一、VR如何重新定义“设计空间”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技术通过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空间,让使用者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正如研究指出,虚拟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沉浸式空间,模拟现实环境,并可以通过VR头盔或AR设备进行探索和交互”。这一“设计空间”的概念远超传统平面图与屏幕:设计师可以戴上头显,直接在放大、旋转的建筑模型中漫游与操作,从人的尺度体验空间与体量。
Lewis Gill 和 Eckart Lange (2015) 强调,随着三维景观模型越来越逼真,这类沉浸式展示为更加协作和参与式的规划设计过程提供了支持。换言之,VR将抽象的设计思路转化为可“走进”观察的实体空间,突破了二维设计的限制,为设计开辟了崭新的想象维度。
在这一全新空间中,各类设计要素(光影、材质、结构)都可实时呈现,设计师不再仅依赖经验推演而是“身临其境”地捕捉问题。与此同时,VR也整合了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数字技术,使得从建筑信息模型到沉浸式环境的转换成为可能。已有研究系统梳理了从BIM模型到VR/AR/MR环境的关键流程和软件工具。例如,Alizadehsalehi等(2020)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插件或开发平台将Revit等BIM模型导出到Oculus Rift、HTC Vive和HoloLens等头显,实现建筑模型的沉浸式展示。通过这种方式,设计空间不再局限于二维图纸,而是被拓展为一个可以走动、互动、实时测试方案效果的三维场域。
图一:建筑师通过虚拟现实头显沉浸式查看建筑模型(来源:网络)
VR技术构建出由计算机生成的三维空间,让设计师能够像身处真实环境一样自由探索和交互。在这种虚拟设计空间中,设计师可以亲身体验体量、视角和光照效果,检验不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Gill & Lange(2015)指出,这些越来越逼真的3D模型已经能支持更协作、更具参与性的规划和设计过程。可以说,VR重新定义了设计的“舞台”——从平面投影跨越到真实感极强的沉浸式场景,使得规划与建筑设计进入了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
二、VR为何成为设计革命的必由之路
虚拟现实不仅是一种炫目的可视化技术,更为实际设计过程带来了显著价值。首先,它极大提升了效率:设计师可以在项目早期就进入虚拟环境进行方案评审、碰撞检测和可行性分析,减少后期返工和沟通误差。研究表明,XR(包括VR、AR、MR)技术能够“有效高效地解决各种建设项目管理问题”。这一点在具体案例中也可见端倪:比如建筑师利用VR场景快速发现设计缺陷,比传统二维图纸或普通3D渲染审查快得多,从而节约成本与时间。
其次,VR增强了协同设计的能力。在沉浸式环境中,建筑师、工程师、业主和利益相关者可以同时进入同一个虚拟模型,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同步浏览同一视角。这种交互式的协作方式打破了地域和沟通障碍,使团队决策更加直观高效。Alizadehsalehi等(2020)也指出,通过BIM与VR集成,项目团队可以在不同地点共同“游览”同一个数字模型。图示中两位设计师正在会议室内通过VR头显协作评审模型。VR使得跨学科的交流变得更直观:结构师可以实时指出问题,景观师和光环境专家可以现场调整参数,人人“亲眼所见”,大幅提升了沟通效率与设计一致性。
- 提高效率: VR让设计师在项目早期即可进行沉浸式评审,快速捕捉并修正设计缺陷,显著缩短项目周期。Alizadehsalehi等(2020)指出,使用XR技术能“有效高效地解决项目管理中的各种挑战”,验证了其加速决策和迭代的价值。
- 协同设计: 沉浸式协作平台让异地团队可以共同参与设计评审,增强跨学科与客户的互动。不同角色的参与者能够在虚拟场景中同步编辑和讨论,确保设计意图准确传达,提升团队协同效率。
- 公众参与: VR大幅降低了普通公众参与规划的门槛。Gill和Lange(2015)提出,利用智能手机等便携设备可按需获取虚拟景观模型的视图,实现“现场”可视化展示。该研究演示了公众只需打开手机、指向特定方向,就能看到规划方案的3D画面,从而使市民在实地环境中直观感知设计意图,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 环境评估: VR还为环境性能分析提供了新工具。设计师可以在虚拟场景中模拟光照、风环境、人流等因素的影响,提前评估设计的环境表现。例如,Natapov和Fisher‑Gewirtzman(2016)利用沉浸式VR实验发现,城市环境中“可视性”(如周围商店、街景的可见度)会显著影响行人的路线选择。这种基于VR的环境行为研究为景观与城市规划提供了定量依据,也说明了虚拟现实实验室在复杂城市问题研究中的潜力。
综上所述,VR在设计流程中的核心价值体现在:通过沉浸体验加速方案评审、提升团队协同、激活公众参与,以及为环境决策提供仿真平台,使建筑与规划设计更具效率、民主性和科学性。它从根本上改变了设计感知和决策过程,成为未来设计革命的必由之路。
图二:设计团队在会议室内通过VR设备共同评审建筑模型(来源:网络)
沉浸式协作让各方可以同时身临其境地查看同一方案,极大增强了团队沟通和设计一致性。VR降低了专业与公众之间的壁垒,使不同利益相关者都能参与设计流程。
三、技术前沿与落地实践
在实践层面,VR应用涉及软硬件的协同运作。当前市场上常见的头显设备包括Oculus Rift、HTC Vive、Meta Quest等,这些可穿戴装置能够追踪用户位置和视角,实现沉浸式体验。设计师常先在Revit、SketchUp等BIM/建模软件中创建信息化三维模型,然后通过专用插件或转换工具(如Fuzor、Enscape、Twinmotion)将模型导入VR环境。Alizadehsalehi等(2020)给出了一个详细案例:他们利用IDEF0流程将NASA火星栖息地项目的BIM模型转换为VR/MR场景,并在Oculus Rift、HTC Vive和HoloLens等设备上实现了交互式探索。这个案例展示了从数字模型到沉浸式可视化的完整路径,也证明了VR在建筑设计和设施规划中的可操作性。
图三:设计师在现代办公环境中使用VR头显和笔记本电脑查看项目模型(来源:网络)
实际操作中,技术人员可以在桌面端软件与VR环境之间无缝切换,利用实时渲染和交互工具精细调整方案。随着实时渲染技术(如实时光线追踪)和物理引擎的发展,虚拟场景的真实感与交互性不断增强。许多前沿案例还引入了多用户VR,支持远程同步审图和会议,使团队协作更进一步。
在应用实践上,各类项目已经在不同阶段采用VR技术:从概念设计到建造管理均可受益。例如,在景观建筑中,可以通过VR模拟植被生长、地形变化和水体运行等动态效果;在城市规划中,通过虚拟走访测试通风、采光以及噪音等环境参数;在公共空间设计中,通过公众体验活动收集反馈,改进设计。同时,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也正逐渐融入设计流程,如设计师可以在真实场地佩戴AR设备进行虚拟建模,验证设计与真实环境的契合度。技术前沿方面,AI辅助设计与VR的结合正在兴起:智能算法可实时生成或优化设计元素,并即时在虚拟空间中呈现;云计算和网络XR平台则支持更大规模的多人协同与大场景渲染。综上,多维度的技术迭代与工具集成正在推动VR从实验室向实际生产力落地,形成一条从BIM建模到XR呈现再到设计迭代的完整产业链。
四、挑战与未来
尽管VR潜力巨大,但在建筑与规划领域的全面应用尚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数据和模型构建难度高:高精度的虚拟场景需基于真实环境进行精确建模,这要求复杂的测量、扫描和数据整合,工作量大且耗时。此外,技术局限依旧存在:头显分辨率和视场角有限,传感器追踪误差可能导致虚拟与实际偏差;计算性能不足时可能造成延迟和眩晕感,影响体验流畅度。其次,用户体验和安全问题不可忽视:长时间佩戴头显可能引起晕动症或头痛,对于部分公众而言,使用门槛较高,仍需在可用性和舒适性上改进。再次,成本与普及性是现实阻碍:高端VR/AR设备价格不菲,专业知识门槛高,导致许多建筑事务所和公众难以大规模采用。同时,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不同软件、设备兼容性差,导致设计数据在多平台间流转困难。
展望未来,VR/AR技术将继续演进以克服上述挑战。硬件方面,新一代头显(如更轻便高分辨率的设备)正在问世,混合现实(MR)技术也将实现虚实更自然的无缝融合;传感器追踪和触觉反馈技术进步将提高沉浸感和交互准确度。软件方面,基于云平台的多用户XR服务和标准化的三维数据格式(如glTF)有望普及,解决协作和数据交换难题。AI技术的介入将使设计与虚拟现实更紧密融合,例如通过生成式设计自动创建场景要素,或利用计算机视觉自动完成场景建模。更远看,数字孪生和元宇宙概念将深刻影响行业:建筑和城市的数字双胞胎将成为设计与运营的虚拟测试床,VR环境也可能变成一个开放的协同创作空间。总体而言,随着技术成熟和生态完善,VR将从边缘工具逐渐转变为设计主流,使建筑、景观与环境规划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沉浸式创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Alizadehsalehi S, Hadavi A, Huang J C. From BIM to extended reality in AEC industry[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20, 116: 103254.
[2] Gill L, Lange E. Getting virtual 3D landscapes out of the lab[J].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015, 54: 356–362.
[3] Natapov A, Fisher-Gewirtzman D. Visibility of urban activities and pedestrian routes: An experiment in a virtual environment[J].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016, 58: 60–70.
[4] Grêt-Regamey A, Fagerholm N. Key factors to enhance efficacy of 3D digital environments for transformativ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24, 241: 10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