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入门必看:大模型提示词的“有效长度”是多少?
入门必看:大模型提示词的 “有效长度” 是多少?
**
在使用大模型的过程中,提示词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就像给大模型的 “指令”,直接影响着模型输出的质量。而提示词的长度,是很多新手容易困惑的问题。太长了怕模型抓不住重点,太短了又怕信息给得不够。那么,大模型提示词的 “有效长度” 到底是多少呢?这篇文章就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
1. 什么是大模型提示词的 “有效长度”
1.1 基本定义
简单来说,大模型提示词的 “有效长度” 指的是能够让大模型准确理解用户意图,并输出符合预期结果的提示词长度范围。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会根据多种因素发生变化。
1.2 与 “实际长度” 的区别
实际长度就是提示词的字数、字符数或者 token 数。而有效长度关注的是在实际长度中,那些真正能帮助模型理解需求的部分所对应的长度。比如,一段 100 字的提示词,可能其中有 30 字是冗余信息,那么它的有效长度可能就相当于 70 字的有效内容所对应的长度。
2. 影响大模型提示词有效长度的因素
2.1 大模型本身的能力
不同的大模型,其处理能力和理解能力存在差异。
2.1.1 小型模型
小型模型的参数较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如果提示词过长,它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和处理,有效长度相对较短,一般适合简洁明了的提示,比如几个字到几十个字。
2.1.2 大型模型
大型模型参数更多,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更强,能够接受更长的提示词,有效长度也相对较长,有时甚至可以达到上千字。
2.2 任务的复杂程度
2.2.1 简单任务
像查询天气、计算简单数学题这类简单任务,不需要太多的信息,提示词有效长度通常较短,十几个字甚至几个字就足够了。例如,“北京今天天气怎么样?”“1 加 1 等于几?”
2.2.2 复杂任务
而进行论文创作、编写复杂代码、分析复杂案例等复杂任务时,需要向模型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具体要求等,提示词的有效长度就会更长。可能需要几百字甚至上千字才能把任务说清楚。
2.3 信息的完整性要求
如果任务对信息的完整性要求很高,比如撰写一份详细的产品说明书,需要涵盖产品的功能、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多个方面,那么提示词就需要包含足够多的信息,有效长度自然会增加。反之,如果对信息完整性要求不高,提示词有效长度可以短一些。
3. 如何判断提示词的有效长度是否合适
3.1 看模型输出结果
3.1.1 输出符合预期
如果模型输出的结果完全符合自己的需求,内容准确、完整,没有遗漏关键信息,说明当前提示词的有效长度是合适的。
3.1.2 输出偏离需求
如果模型输出的结果与预期相差较大,要么是没有理解核心需求,要么是遗漏了重要信息,这时候可能就是提示词有效长度不合适,需要进行调整。
3.2 看是否有冗余信息
如果提示词中存在大量与任务无关的内容,比如过多的无关背景介绍、重复的表述等,说明提示词可能过长,有效长度被稀释了,需要精简。
3.3 逐步测试调整
可以先从一个相对简短的提示词开始,观察模型的输出。如果输出不理想,就逐步增加提示词的长度,补充必要的信息,直到模型输出符合预期。反之,如果一开始提示词较长,输出效果不好,就尝试精简,去掉冗余内容,看是否能改善输出结果。
4. 不同场景下提示词有效长度的参考范围
4.1 日常问答场景
在日常的简单问答中,比如询问常识、解释简单概念等,提示词有效长度一般在 10 - 50 字之间。例如,“什么是人工智能?”“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4.2 内容创作场景
4.2.1 短文创作
像写一段朋友圈文案、一个简短的小故事等,提示词有效长度通常在 50 - 200 字。需要说明创作的主题、风格、大概内容等。
4.2.2 长文创作
撰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小说章节等,提示词有效长度可能在 200 - 1000 字以上。要提供详细的主题、结构、人物设定、情节走向等信息。
4.3 代码编写场景
4.3.1 简单代码片段
编写一个简单的函数、实现一个基础功能的代码,提示词有效长度大概在 50 - 200 字。说明要实现的功能、使用的编程语言等。
4.3.2 复杂程序开发
开发一个包含多个模块、功能复杂的程序,提示词有效长度可能需要 200 - 1000 字以上。需要详细描述程序的功能需求、模块划分、数据处理方式等。
4.4 数据分析场景
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生成数据报表等,提示词有效长度一般在 100 - 500 字。要说明数据的来源、统计的指标、报表的格式等。如果是复杂的数据分析,比如进行数据建模、分析数据趋势并给出预测等,提示词有效长度可能在 500 字以上。
5. 优化提示词有效长度的方法
5.1 突出核心需求
在撰写提示词时,要把最核心的需求放在前面,让模型能够快速捕捉到关键信息。避免把重要内容淹没在大量的次要信息中,这样可以在有限的长度内提高提示词的有效性。
5.2 去除冗余信息
仔细检查提示词,把那些与任务无关、重复或者表述啰嗦的内容删掉。比如,在询问 “如何煮面条” 时,不需要详细介绍面条的历史,只需要说明煮面条的步骤要求即可。
5.3 分点表述
对于复杂的任务,可以采用分点的方式来撰写提示词。把任务的各个要求、背景信息等分成不同的点,条理清晰,既方便模型理解,也能避免信息混乱,从而在合适的长度内把任务说清楚。
5.4 控制信息密度
提示词中的信息密度要适中,不要过于紧凑导致模型难以理解,也不要过于松散包含太多无效信息。可以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和模型的能力,合理安排信息的多少和表述的详略。
6. 常见的关于提示词长度的误区
6.1 越长越好
很多新手认为,提示词越长,给模型的信息越多,模型输出的结果就会越好。但实际上,过长的提示词可能包含大量冗余信息,反而会让模型抓不住重点,影响输出效果。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提供足够的有效信息才是合适的。
6.2 越短越好
与越长越好相反,也有人认为提示词越短越好。但对于复杂的任务,过短的提示词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模型很难准确理解需求,输出的结果自然也不会理想。
6.3 固定长度
不同的任务、不同的模型,提示词的有效长度是不同的,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标准长度。不能不管什么情况,都使用同样长度的提示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7. 提高对提示词有效长度把控能力的练习
7.1 多尝试不同任务
多使用大模型处理各种不同类型的任务,从简单到复杂,在实践中感受不同任务对提示词长度的要求,积累经验。
7.2 分析优秀提示词
可以寻找一些优秀的提示词案例,分析它们的长度、结构和内容安排,学习如何在合适的长度内有效地表达需求,借鉴其中的优点用到自己的提示词撰写中。
7.3 总结经验教训
每次使用大模型后,对提示词的效果进行总结。如果成功了,记录下当时提示词的长度和特点;如果失败了,分析原因是否与长度有关,以及如何调整。通过不断总结,逐步提高对提示词有效长度的把控能力。
8. 不同大模型的提示词长度特点举例
8.1 ChatGPT
ChatGPT 作为一款广泛使用的大模型,能够处理较长的提示词。在处理复杂任务时,提示词有效长度可以达到上千字。但对于简单任务,几十字的提示词就能得到很好的结果。
8.2 文心一言
文心一言在中文处理方面有一定优势,其提示词有效长度也会根据任务复杂度有所不同。日常简单问答,几十字即可;进行长篇创作或复杂分析时,几百字到上千字的提示词都是合适的。
8.3 讯飞星火
讯飞星火同样具备处理不同长度提示词的能力。在代码编写等场景中,需要提供相对详细的信息,提示词有效长度可能在几百字左右;而简单的信息查询,十几字的提示词就足够了。
9.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提示词有效长度
9.1 案例一:简单信息查询
任务:查询 “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提示词 1(10 字):“李白是哪个朝代的?”
输出结果:李白是唐代的诗人。
分析:提示词长度合适,有效长度刚好,模型准确理解并输出了正确结果。
提示词 2(50 字):“我想知道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他还有很多著名的诗作,比如《静夜思》,你能告诉我吗?”
输出结果:李白是唐代的诗人。他的《静夜思》等诗作广为流传。
分析:提示词包含了一些冗余信息,但核心需求明确,模型还是能准确输出结果,但有效长度其实 10 字左右就足够了,多余的信息没有增加效果。
9.2 案例二:撰写短文
任务:写一段关于春天的 50 字短文
提示词 1(30 字):“写一段 50 字左右关于春天的短文,要体现春天的生机。”
输出结果:春天来了,小草破土而出,花儿竞相开放,鸟儿在枝头歌唱,到处充满生机与活力。
分析:提示词长度合适,有效信息明确,模型输出符合要求。
提示词 2(10 字):“写春天短文。”
输出结果:春天很美。
分析:提示词过短,没有说明字数要求和体现生机的要点,模型输出过于简单,不符合需求,有效长度不足。
9.3 案例三:复杂代码编写
任务:编写一个简单的 Python 爬虫程序,爬取某网站的标题和链接
提示词 1(200 字):“编写一个 Python 爬虫程序,使用 requests 和 BeautifulSoup 库,爬取 [网站地址] 的所有文章标题和对应的链接。要求程序能够处理简单的反爬机制,比如设置请求头;将爬取到的结果保存到 CSV 文件中,文件名为‘articles.csv’;代码要有适当的注释。”
输出结果:给出了符合要求的 Python 代码,包含了所需的库、功能实现和注释。
分析:提示词长度合适,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有效长度符合复杂任务的要求,模型输出正确。
提示词 2(50 字):“用 Python 写个爬虫,爬取网站标题和链接,保存到文件。”
输出结果:给出的代码比较简单,没有处理反爬机制,也没有说明保存格式和注释要求。
分析:提示词过短,有效信息不足,无法满足复杂代码编写的需求,导致输出结果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