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文档 > 大模型建模基础:Stable Diffusion的体系结构

大模型建模基础:Stable Diffusion的体系结构


一、基于Stable Diffusion的医学X光片生成系统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理解Stable Diffusion的核心组件:文本编码器(CLIP Text Encoder); 潜空间扩散模型(Latent Diffusion Model); VAE解码器(VAE Decoder)。

本案例展示了如何将生成式AI技术适配到专业医疗领域,其核心创新在于将放射学的先验知识(如CT值范围、解剖结构约束)嵌入到Stable Diffusion的生成流程中。

案例名称:

AI放射科助手:文本到X光片的智能生成

应用场景:

放射科医生通过自然语言描述(如\"左肺上叶3cm磨玻璃结节\"),快速生成符合诊断特征的X光片模拟图像,用于:

【1】教学演示

【2】诊断流程预演

【3】患者沟通辅助

主要问题:

如何将非结构化的医学文本描述转换为符合医学影像特征的X光片,同时满足:

【1】解剖准确性:病灶位置、大小与描述一致

【2】影像真实性:符合X光片的灰度分布特征

【3】条件可控性:支持参数化修改(如调整结节密度)

技术模拟方案:

采用简化版Stable Diffusion架构,分三个阶段实现:

(1) 医学文本编码阶段

输入:医生输入的标准化描述(例:\"左肺上叶3cm磨玻璃结节\")

处理:

【1】医学专用分词器(区分\"左/右肺\"、\"磨玻璃/实性\"等关键特征)

【2】基于CLIP架构的医学文本编码器(输出768维语义向量)

输出:77×768维文本条件矩阵

(2) 潜空间扩散阶段

输入:

文本条件矩阵

64×64×4的随机高斯噪声

处理:

通过UNet进行50步迭代去噪

在潜空间中逐步构建病灶特征:

# 伪代码:第25步的病灶聚焦
if step == 25:
latent[24:27, 24:27] += text_embeddings[3] # 强化\"磨玻璃\"特征

输出:去噪后的64×64×4潜码

(3) 医学图像解码阶段

输入:优化后的潜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