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文档 > 相机畸变校正实战:掌握图像预处理技术

相机畸变校正实战:掌握图像预处理技术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计算机视觉中,相机畸变校正对于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应用至关重要。本项目将探讨如何使用已知相机参数对图片进行校正。首先解析相机参数,然后通过步骤如相机标定、校正模型构建、坐标转换、图像重采样等,实现畸变图像的矫正。项目可能包含使用OpenCV库或自定义Python脚本进行操作,帮助提升图像分析和处理的准确性,对自动驾驶、无人机导航等地方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已经标定出来的相机参数,对相机拍摄的图片进行畸变校正.zip

1. 相机畸变概念及类型

1.1 相机畸变的基础知识

相机畸变是指相机在拍摄过程中由于光学系统或感光元件的几何特性而造成的图像失真现象。它分为两大类:径向畸变和切向畸变。径向畸变是由于光线通过镜头时沿径向方向发生的弯曲,导致图像边缘出现桶形或枕形失真。切向畸变则是由镜头和成像平面之间的不完全平行造成的图像扭曲。

1.2 畸变的识别与影响

在图像处理和机器视觉领域,畸变的识别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后续处理的精确性。例如,目标物体的尺寸、形状或相对位置的判断可能会因为畸变的存在而出现偏差。这些偏差如果不进行校正,可能会影响机器视觉系统的决策过程,例如自动导航、物体识别和测量等。

1.3 畸变类型的详细分析

径向畸变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径向系数来描述,而切向畸变则由两个切向系数决定。这些畸变系数是标定过程中需确定的关键参数。理解这些参数的数学意义及它们如何影响图像质量,对于进行有效的畸变校正是至关重要的。在后续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相机标定获得这些参数,并通过数学模型消除或减小畸变对图像的影响。

2. 相机参数解读

2.1 相机内参矩阵K的构成

2.1.1 内参矩阵的基本元素

内参矩阵(也称为相机矩阵)K是描述相机成像几何关系的核心参数之一。它通常是一个3x3的矩阵,包含以下基本元素:

K = [f_x 0 c_x; 0 f_y c_y; 0 0 1]

其中, f_x f_y 分别是相机在图像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焦距,它们是成像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c_x c_y 是图像主点坐标,也就是成像平面上投影的原点,通常被设为图像的中心点。

2.1.2 内参矩阵与图像成像的关系

内参矩阵K对相机如何将三维世界坐标转换为二维图像坐标起着关键作用。这个转换过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begin{bmatrix} u \\\\ v \\\\ 1 \\end{bmatrix} = K \\begin{bmatrix} X_w \\\\ Y_w \\\\ Z_w \\end{bmatrix}

这里的 u v 是成像平面上的像素坐标,而 X_w Y_w Z_w 是世界坐标系中的三维点坐标。通过这个转换,我们可以模拟出物体在图像平面上的投影。

2.2 畸变系数dx、dy的作用

2.2.1 畸变系数的定义

畸变系数(distortion coefficients)用来描述和修正相机镜头产生的图像畸变。畸变通常分为径向畸变和切向畸变两种。径向畸变是因为镜头的形状不对称造成的,它使得图像在远离中心的地方产生弯曲;切向畸变则是由于镜头与成像平面不完全平行而产生的。畸变系数通常表示为向量:

distortion = [k1, k2, p1, p2, k3, ...]

其中, k1 k2 k3 是径向畸变系数, p1 p2 是切向畸变系数。

2.2.2 畸变系数对图像的影响

畸变系数直接影响着相机成像的质量。如果没有经过校正,径向畸变会使图像边缘的直线出现波浪形变形,而切向畸变则会导致整个图像的不均匀扭曲。这种畸变会导致图像获取和后续处理出现问题,尤其是在精确的测量任务中,误差会显著增加。因此,理解和校正畸变是进行精确视觉测量和三维重建的基础工作。

代码展示及解释

下面是一个使用OpenCV库进行相机参数获取和畸变系数计算的Python代码示例。代码中使用了OpenCV提供的函数来获取内参矩阵和畸变系数,并展示了如何将这些参数应用到图像中。

import numpy as npimport cv2import glob# 准备对象点,如 (0,0,0), (1,0,0), (2,0,0) ....,(6,5,0)objp = np.zeros((6*7,3), np.float32)objp[:,:2] = np.mgrid[0:7,0:6].T.reshape(-1,2)# 存储所有图像的对象点和图像点的数组objpoints = [] # 真实世界中的点imgpoints = [] # 图像中的点# 读取所有图像images = glob.glob(\'images/*.jpg\')for fname in images: img = cv2.imread(fname) gray = cv2.cvtColor(img, cv2.COLOR_BGR2GRAY) # 找到棋盘格角点 ret, corners = cv2.findChessboardCorners(gray, (7,6), None) # 如果找到足够点对,将对象点添加到objpoints数组中 if ret == True: objpoints.append(objp) imgpoints.append(corners) # 绘制并显示角点 img = cv2.drawChessboardCorners(img, (7,6), corners, ret) cv2.imshow(\'img\', img) cv2.waitKey(500)cv2.destroyAllWindows()# 标定相机ret, mtx, dist, rvecs, tvecs = cv2.calibrateCamera(objpoints, imgpoints, gray.shape[::-1], None, None)# 输出内参矩阵和畸变系数print(\"Camera Matrix : \\n\")print(mtx)print(\"dist : \\n\")print(dist)

在这段代码中,我们首先定义了棋盘格的角点对象点 objp 。然后通过循环遍历所有图片,使用 findChessboardCorners 函数找到棋盘格的角点,并存储在 imgpoints 中。接着调用 cv2.calibrateCamera 函数进行相机标定,最终得到相机内参矩阵 mtx 和畸变系数 dist 。这个过程就是利用已知的棋盘格几何尺寸来计算相机的内部参数和畸变系数。

表格展示

在相机标定过程中,常见的畸变系数及其对图像影响的对比可以在下面的表格中展示。

| 畸变类型 | 系数 | 影响描述 | 解决方法 | |-------|-----|--------|-------| | 径向畸变 | k1 | 圆变椭圆 | 校正算法 | | 径向畸变 | k2 | 桥接效应 | 校正算法 | | 径向畸变 | k3 | 高阶畸变 | 校正算法 | | 切向畸变 | p1 | 图像扭曲 | 校正算法 | | 切向畸变 | p2 | 图像扭曲 | 校正算法 |

Mermaid 流程图

Mermaid流程图可以用来表示相机标定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步骤,下面是一个简化的流程图:

graph LRA[开始] --> B[准备标定环境]B --> C[获取标定图像]C --> D[图像处理]D --> E[提取图像点]E --> F[计算内参矩阵和畸变系数]F --> G[校正畸变]G --> H[评估标定结果]H --> I[结束]

这个流程图简单描述了相机标定的过程,从准备环境开始,到结束标定并评估结果。每个步骤都至关重要,都可能影响最终畸变校正的质量。

3. 相机标定流程与方法

3.1 相机标定的重要性

3.1.1 标定的目的和应用场景

相机标定是摄影测量和机器视觉中的关键技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相机的内部参数和外部参数,这些参数对于后续的图像处理,如畸变校正、三维重建等任务至关重要。标定过程有助于确定相机的内参矩阵K以及畸变系数dx和dy,通过这些参数我们可以把图像上的点映射回其对应的三维世界坐标系中的点。

标定的目的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三维重建 :在场景的三维重建中,我们需要知道相机的内部参数来将二维图像坐标准确地转换为三维空间坐标。 - 精确测量 :在要求高精度测量的应用中,如工业检测、机器人导航,准确的相机标定可以显著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 视觉系统校准 :对于机器视觉系统,准确的标定有助于提高系统的鲁棒性,确保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都能获得高质量的图像数据。

标定在多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 - 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汽车中的视觉系统需要通过标定来准确感知周围的环境。 - 增强现实 :增强现实(AR)应用中,虚拟物体需要精确地与现实世界结合,这需要标定来提供精确的相机参数。 - 工业自动化 :在精密制造和组装过程中,机器人依赖于高精度的视觉系统来执行任务,而这些系统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机标定。

3.1.2 标定对畸变校正的贡献

相机在捕获图像时,由于镜头的物理特性和成像系统的设计,往往会产生图像畸变。畸变分为径向畸变和切向畸变,它们会导致图像中直线出现弯曲或径向拉伸变形。通过相机标定,我们可以获取畸变系数,从而对畸变进行校正。

畸变校正不仅提升图像质量,去除图像中的失真,而且对于后续图像分析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例如,校正过的图像能够使特征点检测更加精确,这对于基于特征的定位、跟踪和识别系统尤为关键。

3.2 相机标定的具体操作步骤

3.2.1 准备标定用具和环境

标定之前,首先需要准备标定板或标定靶,常用的标定靶包括棋盘格、圆点阵列等。标定板上应有足够的特征点(如棋盘格的角点),以便算法可以准确地找到其在图像中的对应点。标定板应该保持平面,避免弯曲变形影响标定结果。

此外,标定环境应保持良好,例如在室内进行标定时,需要尽量减少光照的影响,避免产生强烈的光斑或反光,从而影响图像质量。标定过程中还应该确保相机稳定,避免震动或移动,保证捕获的标定图像清晰且稳定。

3.2.2 标定过程中的关键点

标定过程的关键步骤包括:

  • 拍摄标定图片 :使用相机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拍摄标定板的多个图像。每一幅图像都应该包含足够的标定特征点,以便算法可以准确地进行特征点的检测和匹配。
  • 特征点检测与匹配 :对每一幅标定图像提取特征点,如棋盘格角点,然后在不同图像之间进行匹配,以获得对应点之间的映射关系。
  • 参数计算 :利用匹配得到的对应点计算相机的内参矩阵K、畸变系数dx和dy等参数。这一步通常通过求解优化问题来完成,以最小化重投影误差为目标。

标定过程中的关键点还有:

  • 避免重复点 :在不同的图像中,特征点不应该重复,以保证计算出的参数能准确反映相机特性。
  • 多角度多距离 :拍摄的标定图片应覆盖相机的工作范围,以确保标定结果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3.2.3 标定结果的评估与验证

标定完成后,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估,以确保标定的准确性。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重投影误差 :通过将三维空间中的标定点投影到图像平面,计算投影点与实际检测到的图像特征点之间的距离,评估标定的精度。
  • 校正效果观察 :通过实际畸变图像校正后的效果来评估标定参数的准确性。一般通过对比校正前后图像的特征变化进行判断。
  • 重复实验 :重复进行标定实验,比较不同标定结果的差异,以确定标定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最终,标定结果应该能够提供准确的相机参数,这些参数能够用于图像的畸变校正和后续的图像处理任务中。通过这些步骤,我们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标定结果,为后续的图像处理和机器视觉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畸变校正模型构建与坐标转换

4.1 构建畸变校正模型

4.1.1 畸变校正模型的数学基础

在进行畸变校正之前,必须先理解畸变产生的数学原理,这是因为相机镜头引起的畸变可以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描述和纠正。镜头畸变通常分为径向畸变和切向畸变。

  • 径向畸变 是由于镜头成像过程中,光线在穿过镜头边缘时发生的偏离导致的。通常用多项式展开来表示,公式如下:

[ r_{\\text{distorted}} = r (1 + k_1 r^2 + k_2 r^4 + k_3 r^6 + \\dots) ]

其中 ( r ) 是理想的无畸变径向距离,( r_{\\text{distorted}} ) 是实际的畸变径向距离,( k_1, k_2, \\dots ) 是畸变系数。

  • 切向畸变 则是由于镜头和成像传感器不完全平行造成的,其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

[ x_{\\text{distorted}} = x + [2p_1xy + p_2(r^2 + 2x^2)] ] [ y_{\\text{distorted}} = y + [p_1(r^2 + 2y^2) + 2p_2xy] ]

其中 ( x, y ) 是无畸变图像点的坐标,( x_{\\text{distorted}}, y_{\\text{distorted}} ) 是畸变后图像点的坐标,( p_1, p_2 ) 是切向畸变系数。

结合径向和切向畸变模型,我们可以得到畸变校正模型,它允许我们通过已知的畸变参数,将畸变图像点映射到无畸变图像点。

4.1.2 模型建立的详细步骤

构建畸变校正模型需要以下步骤:

  1. 收集标定图像 :获取一系列的标定图像,这些图像中通常包含已知几何图案(如棋盘格)。
  2. 特征点检测 :在标定图像中检测图案上的特征点(如角点)。
  3. 畸变参数估计 :通过比较畸变图像中的特征点位置和理论上的无畸变位置,估计出畸变系数 ( k_1, k_2, \\dots, p_1, p_2 )。
  4. 数学模型构建 :利用估计得到的畸变系数,构建数学模型来进行图像的逆畸变变换。

下面的代码块展示了如何使用Python和OpenCV库估计畸变参数:

import numpy as npimport cv2import glob# 准备对象点,如 (0,0,0), (1,0,0), (2,0,0) ....,(6,5,0)objp = np.zeros((6*7,3), np.float32)objp[:,:2] = np.mgrid[0:7,0:6].T.reshape(-1,2)# 存储所有图像的对象点和图像点objpoints = [] # 真实世界中的点imgpoints = [] # 图像中的点# 读取图像并寻找角点images = glob.glob(\'path_to_calibration_images/*.jpg\')for fname in images: img = cv2.imread(fname) gray = cv2.cvtColor(img, cv2.COLOR_BGR2GRAY) # 找到棋盘格角点 ret, corners = cv2.findChessboardCorners(gray, (7,6), None) if ret == True: objpoints.append(objp) imgpoints.append(corners) # 绘制并显示角点 img = cv2.drawChessboardCorners(img, (7,6), corners, ret) cv2.imshow(\'img\', img) cv2.waitKey(500)cv2.destroyAllWindows()# 标定ret, mtx, dist, rvecs, tvecs = cv2.calibrateCamera(objpoints, imgpoints, gray.shape[::-1], None, None)

在这段代码中, cv2.findChessboardCorners 用于寻找棋盘格的角点, cv2.calibrateCamera 用于估计畸变参数。参数 mtx 代表内参矩阵, dist 包含了畸变系数。

4.2 坐标转换原理与实施

4.2.1 从图像坐标到世界坐标的转换

坐标转换是指将图像上的像素点映射到实际的物理世界坐标系统中。在相机标定过程中,我们通过识别图像中的标定图案,建立起从图像坐标系到世界坐标系的对应关系。这涉及到将图像像素坐标转换为相机坐标系中的坐标,然后进一步转换为世界坐标系中的坐标。

  • 图像坐标到相机坐标的转换 使用相机内参矩阵,转换公式如下:

[ X_c = \\text{Mtx}^{-1} \\cdot [u, v, 1]^T ]

其中 ( [u, v, 1]^T ) 是图像坐标,( \\text{Mtx}^{-1} ) 是内参矩阵的逆矩阵,( X_c ) 是相机坐标系中的坐标。

  • 相机坐标到世界坐标的转换 需要使用外参,外参由旋转矩阵和平移向量组成,转换公式如下:

[ X_w = R \\cdot X_c + T ]

其中 ( R ) 是旋转矩阵,( T ) 是平移向量,( X_w ) 是世界坐标系中的坐标。

下面的Python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得到的标定参数进行坐标转换:

def convert_points(image_points, mtx, dist, rvecs, tvecs): # 标定参数 newcameramtx, roi = cv2.getOptimalNewCameraMatrix(mtx, dist, (640, 480), 1, (640, 480)) # 畸变校正 dst = cv2.undistort(image_points, mtx, dist, None, newcameramtx) # 逆投影 mapx, mapy = cv2.initUndistortRectifyMap(mtx, dist, None, newcameramtx, (640, 480), 5) undst = cv2.remap(dst, mapx, mapy, cv2.INTER_LINEAR) # 矩阵分解获取R,T参数 R, _ = cv2.Rodrigues(rvecs) T = tvecs return undst, R, Timage_points = np.array([[x1, y1], [x2, y2], ...]) # 图像上的点undistorted_image, R, T = convert_points(image_points, mtx, dist, rvecs, tvecs)

在这段代码中, cv2.getOptimalNewCameraMatrix 获取校正后的新内参矩阵, cv2.undistort 进行畸变校正, cv2.remap 用于图像重映射。最后通过 cv2.Rodrigues 函数将旋转向量转换为旋转矩阵。

4.2.2 坐标转换在畸变校正中的应用

畸变校正中,坐标转换的目的是将畸变图像中的像素点转换到无畸变的图像平面上。这一过程涉及到以下两个主要步骤:

  1. 畸变校正 :通过数学模型将畸变图像点转换到无畸变的图像坐标系中。
  2. 坐标映射 :根据相机内外参将无畸变的图像坐标转换为世界坐标系中的坐标。

结合上述步骤,可以创建一个畸变校正后的图像,并将其与实际世界坐标系关联起来。这在机器视觉和图像处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无人机飞行导航、自动化检测、增强现实等场景都需要精确的坐标转换。

在本节内容中,我们详细介绍了畸变校正模型的构建和坐标转换的数学基础和实施步骤。下一章节我们将探讨图像重采样技术和插值方法,这些是完成畸变校正所必需的步骤。

5. 图像重采样技术与插值方法

5.1 图像重采样的必要性

5.1.1 重采样的定义和目的

图像重采样是数字图像处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在图像的像素阵列中根据特定的算法添加或删除像素,以达到调整图像分辨率的目的。重采样技术广泛应用于图像缩放、旋转、畸变校正以及图像增强等多种图像处理任务中。在畸变校正的过程中,重采样尤其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将畸变图像转换为几何校正后的图像,以达到视觉上的准确性。

重采样可以分为两类:上采样和下采样。上采样是增加图像分辨率,增加更多的像素点,常用于图像放大;下采样则是减少图像分辨率,删除一些像素点,用于图像缩小。重采样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图像质量,使其更适合于后续的处理和分析。

5.1.2 重采样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重采样操作会直接影响图像的最终质量。如果重采样方法选择不当,可能会导致图像模糊、边缘锯齿或颜色失真等现象。例如,在进行图像放大时,如果仅简单地复制相邻像素而不采用插值算法,则放大后的图像会出现明显的块状结构,降低了视觉效果。

合理选择和应用重采样技术,能够在调整图像分辨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图像的细节和清晰度。例如,在进行图像缩小操作时,应用合适的插值算法能够平滑地消除像素点,减少锯齿效应,使得缩小后的图像依然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5.2 常见的插值方法

5.2.1 最近邻插值

最近邻插值是一种非常基础的插值方法,它的原理是寻找最近的一个像素点,并将其值赋给新的像素位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快速,但缺点是容易产生像素化的视觉效果,特别是在图像缩放较大的情况下,图像的边缘会出现不自然的锯齿和块状结构。

最近邻插值的数学表达式可以简单表示为:

p\'(i,j) = p(f(i), f(j))

其中, p(i,j) 是原始图像中的像素点, f(i), f(j) 是重采样后新图像的像素位置, p\'(i,j) 是重采样后对应位置的像素值。 f(i), f(j) 通常是通过线性变换计算得到的。

尽管最近邻插值在图像处理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中,比如动画或游戏渲染中,快速且相对简单的算法特性仍然使它成为首选。

5.2.2 双线性插值

双线性插值是对最近邻插值的一种改进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线性插值,从而得到新像素点的值。双线性插值首先在两个最近的像素之间进行水平插值,然后再在两个结果之间进行垂直插值。这样可以减少图像的锯齿效应,提高图像的平滑度。

双线性插值的数学表达式涉及到对四个最近像素点值的加权平均计算,公式如下:

p\'(i,j) = (1 - x) * (1 - y) * p(i,j) + x * (1 - y) * p(i+1,j) + (1 - x) * y * p(i,j+1) + x * y * p(i+1,j+1)

在这里, x y 分别是新像素点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而 p(i,j) p(i+1,j) p(i,j+1) p(i+1,j+1) 分别是新像素点周围的四个最近像素点的值。

双线性插值比最近邻插值有更高的图像质量,同时计算复杂度适中,是许多图像处理应用中的首选方法。

5.2.3 双三次插值

双三次插值是三种方法中复杂度最高,但也是图像质量最好的一种插值方法。它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使用三次多项式进行插值计算,能够更精确地估计像素点的值,减少图像放大时的模糊效应,更好地保持图像细节。

双三次插值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

p\'(x) = \\sum_{i=0}^{3} \\sum_{j=0}^{3} a_{ij} x^i y^j

其中, a_{ij} 是根据周围16个像素点计算得到的系数。为了计算一个插值点,需要使用周围的16个像素点进行计算,这使得双三次插值成为三种方法中计算量最大的一种。

虽然双三次插值在计算上更加复杂,但由于它提供了最佳的图像质量,因此在需要高质量图像处理的应用中,如图像编辑软件中,双三次插值是一个非常有用和受欢迎的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性能考量选择适当的插值方法。例如,在实时处理的应用场景中,可能会选择最近邻插值或双线性插值以提高处理速度;而在需要高质量图像输出的应用中,则可能会选择双三次插值。

6. 畸变校正在图像处理和机器视觉中的应用

6.1 畸变校正对图像处理的影响

6.1.1 纠正后的图像质量提升

在图像处理过程中,相机畸变会扭曲图像中的直线和形状,导致测量和分析的不准确。通过对图像进行畸变校正,可以显著提升图像质量,使直线保持直线,边缘更加锐利,从而使图像更适合后续分析。

6.1.2 畸变校正在图像分析中的作用

校正畸变后的图像对于图像分析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需要精确测量和比较的场合。例如,在面部识别、医疗成像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畸变校正确保了图像中对象的真实比例和形状,这对于算法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6.2 畸变校正对机器视觉的意义

6.2.1 提高机器视觉系统的精确性

在机器视觉应用中,畸变校正能够显著提高系统的精确性。通过对摄像头捕获的图像进行校正,可以减少因镜头畸变造成的误差,提高视觉检测、测量和识别任务的准确性。

6.2.2 畸变校正在视觉测量中的应用实例

在实际应用中,畸变校正能够改善视觉测量的结果。例如,在自动化装配线上,精确的视觉系统可以校正镜头畸变来测量零件的位置和尺寸,确保质量控制的精确度。在自动驾驶汽车中,校正摄像头畸变对于准确理解车辆周围的环境至关重要,它影响着避障和导航的准确性。

代码块示例(假设使用OpenCV进行畸变校正):

import cv2import numpy as np# 读取图像image = cv2.imread(\'distorted_image.jpg\')# 相机内参和畸变系数K = np.array([[fx, 0, cx],  [0, fy, cy],  [0, 0, 1]])dist_coeffs = np.array([k1, k2, p1, p2, k3])# 畸变校正h, w = image.shape[:2]newCameraMtx, roi = cv2.getOptimalNewCameraMatrix(K, dist_coeffs, (w, h), 1, (w, h))# 重映射图像mapx = cv2.initUndistortRectifyMap(K, dist_coeffs, None, newCameraMtx, (w, h), 5)mapy = cv2.initUndistortRectifyMap(K, dist_coeffs, None, newCameraMtx, (w, h), 5)undistorted_image = cv2.remap(image, mapx, mapy, cv2.INTER_LINEAR)# 显示结果cv2.imshow(\'Distorted Image\', image)cv2.imshow(\'Undistorted Image\', undistorted_image)cv2.waitKey(0)cv2.destroyAllWindows()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首先使用OpenCV函数 cv2.imread 读取一张畸变图像。然后定义相机的内参矩阵 K 和畸变系数数组 dist_coeffs 。接着使用 cv2.getOptimalNewCameraMatrix 获取最佳的校正后内参矩阵 newCameraMtx ,并使用 cv2.initUndistortRectifyMap 创建校正映射。最后使用 cv2.remap 函数完成畸变校正并显示校正前后图像。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计算机视觉中,相机畸变校正对于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应用至关重要。本项目将探讨如何使用已知相机参数对图片进行校正。首先解析相机参数,然后通过步骤如相机标定、校正模型构建、坐标转换、图像重采样等,实现畸变图像的矫正。项目可能包含使用OpenCV库或自定义Python脚本进行操作,帮助提升图像分析和处理的准确性,对自动驾驶、无人机导航等地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